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日前,在學習十七精神的過程中,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教授認為,創業對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容量和推動技術創新起了重要的作用。當前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必須通過完善中國創業政策體系,進一步提高創業活動水平,推動中國經濟邁向“創業型經濟”。
辜勝阻教授認為,創業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國創業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創業扶持力度需要進一步增強。創業首先創辦的主要是中小企業。數據顯示,美國每千人所擁有的中小企業數是103.8,韓國是58,歐盟是51.1,而中國僅為32.7。當前我國的創業“瓶頸”和創業政策缺陷主要表現為:一是創業融資難,融資缺口大。由于中國90%以上的中小企業是私營企業,在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銀行體系中,初創企業融資除了受到“重大輕小”的“規模歧視”外,還要受到“重公輕私”的“所有制歧視”。據調查,中關村科技園區7200家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至少有28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需求缺口,90%的中小科技型企業長期處于資金極度短缺之中。二是有效規避創業風險的機制不健全。創業投資是分散和規避風險的有效渠道,但是中國的創業投資發展仍然相對滯后。從總體規模上看,美國創業投資占GDP的比重為1%,而2006年中國創業投資僅占GDP的0.025%。從結構上看,發達國家的天使投資總額與一般創業投資相當,2006年中國種子期投資僅占境內創業投資額總量的17%。創業投資的滯后發展,既不能為創業企業提供足夠的融資支持,也不能充分發揮其分散風險的制度功能。三是創業扶持對象局限少數群體,普遍性不強。政府給予科技人群和弱勢人群創業以融資傾斜和稅收優惠,但對一般人群的扶持力度較弱﹔對高技術創業高度重視,但對低技術行業創業活動的支持不夠,不利于創業活動的普遍開展。四是創業服務體系不完善,創業成本較高。根據2005年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世界銀行對85個國家和地區創業環境的調查:從注冊一家公司到開業平均所必經的審批時間,加拿大需2天,中國內地則需闖過7道關,歷時111天。注冊審批費用在美國、英國、加拿大不到其人均年薪的1%,在中國內地則占到11%。五是創業教育落后,創業人才短缺。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多已貫穿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系,而中國才剛開始在高校進行創業教育試點。調查顯示,78.95%的中國學生希望能創業,但僅47.22%的大學生參加過有關創業的活動。
勞動者在創業的時候,一方面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另一方面,還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就業。統計研究表明,平均1個人創業可以帶動近5個人就業。如何推進創業?辜勝阻教授建議從創業融資、創業服務、創業集群、創業教育和創業文化5個方面來完善中國創業政策體系。
首先,要優化創業融資體系,提高創業融資水平,構建分散創業風險的有效機制。一方面,要放松金融管制,大力發展中小社區銀行,提高中小企業創業的外源性融資水平。可借鑒我國村鎮銀行和美國硅谷銀行的模式,優先在高新技術開發區鼓勵民間資本試辦社區銀行,化解科技型創業企業融資難問題。在高新區外民營經濟發達地區,應放松金融管制,引導民間非正規金融發展成社區銀行,從制度上緩解中小企業創業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優化創業投資結構,完善創業融資資本市場體系,拓展創業企業的股權融資渠道。通過政府引導,讓保險資金、銀行資金、社會資本都可以參與創業投資基金的設立,使其擁有一個新的資金匯聚渠道。大力發展天使投資,構建天使投資與創業企業的網絡交流平臺,在有條件的地方鼓勵民營企業家等先富人群加入天使投資網絡,優化創業投資結構。
其次,構建創業服務網絡系統,提供針對性的、有效率的創業服務,增加創業機會。我國2008年實行的《就業促進法》從產業政策、所有制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構建了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政策支持體系。在實施這一法律過程中,關鍵要提高政府的管理服務效率,營造一個外部成本較低的成長環境。政府要從鼓勵勞動者創業出發,在稅費征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減少創業成本。要進一步將富有創業實踐經驗、熟悉創業政策的成功創業家及管理、咨詢、財稅、法律等專業服務人員組織起來,構建完備的創業基地和創業服務機構。
再次,加強創業基地、科技孵化器等創業集群建設,集聚社會資本,形成創業集群效應,降低創業風險。政府應加強以創業基地和科技創業孵化器為主要形式的創業集群建設,強化科技創業集群之間的網絡交流,發揮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發展的整體效能,通過集群效應降低創業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
第四,通過提升創業教育地位、改進創業教學內容和模式等措施,加強高校創業教育,提升創業意愿和技能。考慮到政府教育支出水平有限,應分階段,先在高等教育中加強創業教育,待民眾創業認識提升到一定水平之后,再普及到包括中小學在內的整個教育系統。通過明確設立創業學科、完善創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改進創業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真正培養有創業能力的人才。
最后,通過政府引導和制度創新,傳播創業信息,樹立創業典型,弘揚創業文化。要通過構建創業科研、實踐等相關活動的獎勵機制,減少創業的制度障礙,降低預創業者的失敗恐懼感。在社會上營造尊重創新創業人才、崇尚創業精神、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風氣,使創業創新成為社會習慣,為創業創新提供文化支撐。(特約記者:洪群聯 肖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