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馬云或阿里巴巴都只是一個符號
兩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和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最近不約而同地提到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并對他的創業精神和發展模式給予贊許。
上海和廣東向為中國經濟重鎮,亦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兩地知名企業很多,知名企業家也不少。單就銷售收入、利潤指標看,阿里巴巴和滬粵很多企業相比差距還不小。那么,俞正聲和汪洋為什么偏偏對馬云這個源自浙江的民營企業家給予如此關注呢?
在更廣意義上,還可以問:為什么是馬云和阿里巴巴,而不是那些資產規模龐大的國企和在華投資的外企,更能獲得全球商界的肯定?
對上述問題,大致可以這樣回答:
第一,阿里巴巴具備的全球商業價值。阿里巴巴B2B模式正成為全球互聯網視野中的“第五模式”,以中國數以千萬計的中小企業和數以億計的個人創業者為基礎,阿里巴巴、淘寶等還有巨大發展潛力,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網上貿易市場和電子商務公司。
第二,阿里巴巴具備內生的創新基因。和那些“言必稱西方”者不同,馬云一直保持著足夠的自信和平常心。阿里巴巴沒有復制國外已有的商業模式,淘寶網的打法也是土生土長土里土氣的,2003年創辦的“支付寶”充滿中國特色,還有最新的阿里媽媽……所有這些,都是從中國市場中長出來的。
第三,阿里巴巴在中國經濟中的象征意義。從阿里巴巴到淘寶,互聯網的力量和開放公平、保證信用暢通的貿易環境相結合,為草根階層帶來了經濟機會,為中小企業創造出低成本開展市場營銷的平臺。在這一電子商務條件下的生態系統中,沒有戶口的限制和就業的歧視,沒有外部的主宰和強制的規定,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背景。
正是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阿里巴巴存在的堅實基礎。在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變革過程中,無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還是城市勞動力的重組,都要依靠大量符合中國要素稟賦條件的企業的發展。而這類企業主要是在競爭性領域中出現的非公有制企業。阿里巴巴覆蓋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是非公有制性質的中小企業,但恰恰是它們支撐了中國就業和“中國制造”的基礎。
對中國這樣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口大國來說,比起資源壟斷型的行業、資產價格暴漲的行業、奢侈享樂的行業、炒作不休的行業、沉溺迷失的行業,也許那些粘連在阿里巴巴周圍的數以千萬計的中小企業和創業者們,那些質樸堅韌、追求成功、艱苦奮斗、自主負責的力量,才是這個國家在開放的全球經濟中屹立不倒的基礎。我們贊揚馬云和阿里巴巴,要因就在于此。
客觀地說,提出“上海為何不出馬云”,并不等于說上海營商環境不好,不適合民營企業發展。“上海為何不出馬云”命題的深刻性就在于此,它提醒我們:也許上海少一個馬云并不可怕,沒什么了不起,但是上海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創設一種更好的氛圍與文化,容納和迎接那些普普通通的創業者。他們不會有世界500強的光環,但誰敢說若干年后他們不會成為比爾·蓋茨和馬云式的人物呢?
一個偉大的商業城市,她的魅力不只在于讓那些已經強大的公司愿意在這里建立分支機構或總部,更在于她有機會,能讓丑小鴨變成白天鵝,讓平凡人做成不平凡的事。誠然,真正的創業者不會因為戶口一類的羈絆或者暫時的文化沖擊就放棄選擇,但是反過來說,這座城市為什么不可以更主動、更積極地去包容和開放呢?
在“上海為何不出馬云”的命題中,馬云只是一個符號,就如一片云彩。重要的是,這個命題讓這座大都市有機會感受草根的活力、平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自主自信創業奮斗的力量、市場的力量,以及開放包容的重要性。思考這些問題,上海這座商業都市的組成力量才能更加多元,更加厚重,也更加持久和均衡。
(摘編自《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