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中國》背后為何出現融資困境
《贏在中國》所承諾的投資獎勵并沒有在賽后迅速兌現,出現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第一賽季冠軍宋文明用公司75%的股份拿到1000萬人民幣的風險投資,營銷專家唐朝先生就認為這是一個失敗的融資:“1000萬人民幣也就是100多萬美元,即使這些錢是作為天使投資,所占公司股份比例也應該在35%以內。”
唐朝認為《贏在中國》制片人王利芬女士雖然是一位杰出的傳媒人,但是對于VC的游戲規則和操作顯然并不精通——《贏在中國》設計的融資規則,在美國硅谷是提都不敢提的條件,卻以合法形式出現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中,成了風投對參與《贏在中國》創業項目的“瘋狂掠奪”。
據記者了解,在《贏在中國》開辦之初,國家還有關于外資對于本土企業控股的限制(《贏在中國》游戲規則中資方對項目的控股比例雖然在調整,但比例是很高的),很多參賽選手cye.com.cn最初也對風險投資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以為獲得風投就是成功,但后面的股權分配問題和各種磨合工作是有缺陷的,這為節目之后出現的融資困境埋下了伏筆。
另外,第一賽季結束后,大量投資者從節目后面走到了前臺,給明星選手提出了新的投資方案,并許諾更優惠的股權分配方案,這也在打亂著原先的投資計劃。
而即使作為《贏在中國》合作伙伴的三家大風險投資商,在評選出了優勝者后,也未必對優勝者的項目滿意。按照行業規則,不是對創業者滿意就可以投資,還要對所投項目進行管理指導和各種嚴格的限制,這樣的情況下,能磨合好的選手實在太少。
原《贏在中國》項目組的一位編導告訴記者:“《贏在中國》作為一個創業真人秀,重點是對人的選拔。比賽中關注的也是選手的才能和思想,而不是選手所做的項目和所從事的行業”。這么說來,很多選手在讓評委認可自己,取得相應的名次后,還要花很大精力去讓風投認可自己的項目——這不是容易的事。
韓斌有句話總結的很好:“投資人是理性的,商業的理性,因為他們首先是職業經理,他們要對老板負責,對他們的投資人負責,他們需要的是利潤和回報,他們不是慈善家;我們創業者也是如此,我們拿投資人的錢就應該對投資人負責,為他們創造利潤,帶來回報,而不是說我現在沒有錢,你們誰有愛心?誰同情我?救救我,給我投資吧。”
永遠不要被瘋狂迷惑
北京CBD東邊的SOHO現代城一家咖啡廳內,竇大海給記者講了這么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草原上有一群羊,羊群中走在最前面的羊才能吃到最鮮美的草,于是后面的就很想到前面去吃草。然而后面的羊擠到前面去了,前面的自然就落到后面去了。原來在cye.com.cn前面的羊為了還能吃鮮草,就又往前面趕。于是羊群就從緩慢移動而開始越走越快,結果大家走著走著就忘了到前面去是為什么——只覺得在后面不行,一定要到前面去。羊群這樣越走越快,誰也沒功夫吃草,結果到懸崖前面時,誰也控制不住腳步,嘩啦嘩啦全掉懸崖下去了。”
這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其實也可以理解成對當下國內群情激昂的創業者們生存狀態的描述,還有對他們的警示。對成功的渴望和環境的影響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創業的行列中,但這個群體也越來越雜越來越浮躁。
創業究竟是為了什么?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可是在取得成功或者說階段性成果之后,又有多少創業者還記得自己最初的答案呢?
風險投資的參與是創業成功的助力器,而浦濱和韓斌分別對記者一字不差的說了同一句話:“風投只會錦上添花,決不會雪中送炭。”竇大海說這幾乎是業界人士的諺語了。
在獲得風險投資前,先如何把自己的事做好,才是創業者應該想清楚的,不要被資本迷惑了眼睛,也不要被周圍瘋狂的人群迷惑了眼睛。
關鍵詞:賽季 贏在中國 選手 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