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傾力打造的《長江七號》在春節賀歲檔的票房PK中拔得頭籌,片中的“外星垃圾狗”更是大出風頭,人氣指數一路飆升,引得老星迷、新觀眾爭相購買。此時卻出現了這樣的怪異現象:一方面,影院這邊,正版商品供不應求,幾度脫銷,有的甚至在第一天就已經斷貨;而另一方面,盜版市場迅速崛起,地鐵口、天橋上隨處可見的攤販,北京的各類市場中,假冒偽劣的盜版猖獗。兩相比較,盡管價格上差距不大,質量卻極其懸殊。盜版商品不僅做工粗糙,手感和材質也非常之差。然而,苦于正版“七仔”難尋,消費者也只好買個盜版回家。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只是一個關于盜版的老話題。但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深層原因,是電影行業對衍生產品開發的不重視,市場調研的不充分。
對于一個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后產品的市場開發已經成為電影多元化經營、長時間贏利最為重要的支撐渠道。我們談到電影的產業鏈條,至少包含了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是電影的制作和放映,其次是直接衍生產品的開發,如音像制品、圖書、游戲等,第三個層次才是以授權為主的間接衍生產品的開發。這三個層次,周期一個比一個長,對市場的cye.com.cn影響力也一個比一個持久,帶來的經濟收益更是一個較一個豐厚。從美國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鴨、日本的機器貓再到近幾年的哈里·波特、蜘蛛俠、變形金剛,每一個都堪稱影視后產品開發、品牌營銷的經典案例。它們在電影衍生品的開發和經營上有著非常完善的體制,產業鏈條也相當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