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午餐排“長龍”背后顯商機,誰來做大這塊“蛋糕”
午餐排“長龍”背后顯商機 5月11日,臨近午餐時間,一家中式快餐店收銀臺前排起了“長龍”。供職于某公司的袁先生說,他每天中午準點下班,到餐館時正好趕上排隊,“等個十幾分鐘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也納悶,哪兒來的這么多人?”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如果一家200平方米的中式快餐店每天能夠接納200人就餐,平均每人消費8元,營業額則是1600元,如果加上訂制盒飯等,每天營業額有望突破萬元,毛利如果在20%的話,一個店每月的利潤是比較可觀的。
不僅快餐店生意好,專門開展午餐配送業務的商家也忙得不亦樂乎。燕林小區竹溪酒店為某公司配送盒飯的刑老板說 ,他每天中午至少要送出去100來份盒飯,按每份5元售價計算,“對我們這種規模不大的小店來說,每天的收入也算可以了。”
據了解,現在的上班族解決午飯問題,主要有這樣幾種方式,一是單位的食堂,但有食堂的單位數量并不多;二是部分有條件的單位統一代訂盒飯,而這種待遇也不很常見;于是,多數人的午餐都是在外打“游擊戰”,擺攤的盒飯、周邊小吃店、各種快餐連鎖、大排檔等,都是上班族傾向的選擇。
“如此龐大的上班族隊伍,如此多元化的消費選擇,為商家提供了充分的市場空間。”一家老牌中式快餐店的陳經理說,“在很多人眼里只是湊合一下的午餐,卻是一塊巨大的市場蛋糕。”
“蛋糕”難開發商家道苦衷
然而,這塊“蛋糕”并沒有得到充分開發,這從消費者對午餐市場的評價中可見一斑。
在媒體工作的王先生說,他總結出了午餐的尷尬:外叫盒飯雖然省事,但到手時飯菜已冷;到附近飯店撮一頓,雖然味道不錯,但價格也不錯;如果光臨周圍的快餐店,往往是吃飯一刻鐘,排隊卻花半小時。
方便、快捷的同時還要有一定的質量,上班族對午餐的這一要求為很多商家所了解,也是他們盡力追求的目標。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既要滿足顧客看似簡單的要求,又要讓自己有利可賺,商家難以兩全。
某中式快餐店的陸經理訴說了店家的苦衷。中餐的烹飪手法和菜式繁多,快餐制作其實難以達到快速的要求;消費者的口味偏差很大,快餐店不能實現口味標準化,從而牽制了新品種、新口味的推出,而這兩點恰好與消費者快捷而味美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中式快餐店得接受顧客無序、非固定的選擇,顧客流失在所難免。
倘若專做午餐配送業務,也并非易事。據一家專門從事午餐配送的公司負責人介紹,做大型營養配餐中心,成本太高。他們曾做過市場調研,發現寫字樓人群每日的午餐盒飯需求量在幾千份以上,但他們的辦公地點太分散,如果每個點的送貨達不到一定的量,投入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都不劃算。如果提高售價,銷量又會受到影響。顧客“價廉物美”的要求便很難實現。
市場“火”起來需要出妙招
午餐市場怎樣才能火起來?怎樣才能兼顧消費者和商家的共同利益?
已開有兩家快餐店的吳女士說:“最關鍵的還是要調查市場的真正需求。”她認為作為商家,首先應該意識到,曾經“午餐只是湊合和應付”的消費觀念正在逐漸被淘汰,消費者最終追求的還是午餐質量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商家要找準定位和坐標,在口味多樣化、服務人性化、營養豐富化、內容差異化上下功夫,把午餐市場真正當作一個品牌來經營。
另外,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營銷手段的多元化也是一個重要策略。在這方面,國內一些商家的妙招提供了借鑒經驗。據了解,目前,深圳、杭州、長沙、義烏等地的大型專業快餐配送企業生意紅火,快餐干凈衛生,而且有嚴格的質量規定,營養搭配合理,深受上班族的喜愛;北京飯桶網、口碑網等網站提供了網上訂餐服務,上班族只需輕點鼠標,快餐就能送到手中;上海某餐飲公司為了保證午餐的口感和質量,套餐送抵辦公樓后,公司再將套餐進行現場加熱,一份有葷有素、熱乎乎的套餐新鮮出爐。
經驗固然值得借鑒,但吳女士也提醒說:“結合城市的消費水平,打造‘物美價廉’的午餐是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