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三年前,中國產業重新布局跡象就已經頗為明顯;2007年下半年以來,無論是微觀層面還是宏觀層面,都表明國內產業重新布局已成洪流,重重壓力之下,曾經為“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打出偌大一片天空的東部沿海制造業正在加速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內地轉移。特別是廣東,其制造業是該省就業人數最多的部門,工資相對水平和增幅卻非常落后。這樣的狀況極大地削弱了廣東制造業在勞動者眼里的魅力,日甚一日的“民工荒”和其他因素正在迫使廣東企業加速內遷。
國際生產繼續向中國轉移的浪潮仍然沒有停息,又加上了東部產業向內地轉移的新浪潮,中西部各省招徠投資的熱潮正在興起。而在布局生產能力時不能僅僅考慮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和交通條件等因素,當地環境、地質狀況等因素也必須納入考慮。相信這次地震將使得不少企業向川外轉移一部分生產能力,或是在省內不同地區之間調整,一些本打算向四川投資的企業也會調整計劃。
從政府方面來講,正值要素成本高漲推動沿海地區生產能力重新布局之際,許多地方將吸引東部產業轉移作為工作重點,這體現了我國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效能,不宜一概抹煞、否定。但我們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之時實在需要更多一些思考和選擇,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各項情況,選擇適當的產業,免貽后患。
“增長”和“發展”并不是同一個概念,不能要求所有的省份、所有的市縣都去追求發展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我們不僅需要樹立這樣的意識,更需要建立相應的考察和補償制度。比如說在地質災害多發的大江大河上游區域,合適的發展道路恐怕就不應該如同中下游那樣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而是需要更注重生態保護,并通過適度的轉移支付制度對該地區加以補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