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昨日公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到5月,我國對外貿易出口5450.5億美元,進口4670.3億美元,累計貿易順差為780.2億美元,同比下降8.6%,凈減少73.2億美元。
專家認為,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國內出口企業價格競爭力下降、美國次貸危機、初級產品進口金額大幅上漲等4個主要因素導致了我國今年以來外貿順差的明顯減少。
出口退稅政策調整效果顯現
對于我國貿易順差的縮減,長期研究國際貿易的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溫曉紅認為,這是我國調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稅政策效果的集中顯現。
自2007年7月1日起,國家開始對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進行了調整,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的產品出口退稅,甚至對其加征出口關稅。
溫曉紅認為,這種調整方式抑制部分低附加值的初級加工產品出口,優化出品商品結構,緩解了我國外貿順差過大的矛盾,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平衡。
“從現在的統計數據來看,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效果已經在今年開始顯現。”溫曉紅說。
國內出口企業價格競爭力下降
進入2008年以來,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持續上漲,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溫曉紅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的出口企業喪失了在價格上的競爭力。高CPI已經促使工業品出廠價格(PPI)上漲,導致出口企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加之人民幣升值的加快,使中國企業出口商品的價格提高,不利于中國部分產品的出口。
對外貿易受到次貸危機影響
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歐盟、美國、日本仍是中國前三大貿易伙伴,中國對其雙邊貿易總值分別達到了1660.2億美元、1304.7億美元和1065.6億美元。然而,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加劇,對美國經濟依賴性較強的歐盟和日本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隨著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由金融領域擴散到貿易領域,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對消費品的需求持續下降,他們勢必會減少對中國相關產品的進口。”溫曉紅說。
初級產品進口金額大幅上漲
海關統計顯示,1至5月我國進口初級產品1502億美元,增長69.4%,而主要品種進口均價大幅上漲,是造成我國初級產品進口金額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
其中,前5月我國進口鐵礦砂1.9億噸,增長19.6%,進口均價130.9美元/噸,上漲78.8%;進口原油7597萬噸,增長12.7%,均價689.9美元/噸,上漲64.1%;進口成品油1734萬噸,增長17.3%,均價709.6美元/噸,上漲66.9%。
僅在前4個月,因價格上漲因素便導致我國初級產品進口額增加了367億美元,占同期我國進口總增加額的45.8%,拉動我國進口總體增速提高12.8個百分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我國的貿易順差。
溫曉紅認為,我國資源對外依賴性依然較強,初級產品價格上漲仍將對我國貿易順差的下降起到長期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