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出口企業的利潤在5%左右,簽訂單的時侯還有利潤,3個月以后交付貨品時,全部是虧損,匯率變動把企業的利潤全部吃掉了。”溫州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周德文昨天描述溫州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態。
外部環境變化太大,不只是人民幣升值,新勞動合同法的實行,原材料漲價,都導致中小企業面臨非常艱難的狀況。周德文告訴記者。我國的稅收70%以上由中小企業創造,中小企業還解決了國內80%左右的就業。如果中小企業經營不下去,就會造成整個社會的不穩定。在這種特別困難的情況下,國家應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在國外也有這樣的慣例。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的陳新平博士表示,隨著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一些金融機構貸款的大門對它們幾乎是完全關上了。為了維持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有必要對其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一些企業實施適度減稅的政策。提出對中小企業適當減稅,一者可以減輕包括利率在內的要素價格上漲帶來的經營壓力;二者可以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水平的方式來增加企業員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上月舉辦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上,世界銀行前行長詹姆斯·沃爾芬森認為,中國應該把注意力從國有企業轉移到鼓勵小企業、私營投資者的快速發展上,不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都是如此。
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研究所副所長靳東升。記者獲知,新企業所得稅法實行后,在實際操作中,中小企業采取的是低稅率政策,就是比25%的統一稅率要低,這實際上已經減稅了。另外,中小企業從事各類行業,因此不具有可操作性。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稅負,沒有必要減稅。
“目前沒有什么新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前也沒有過針對中小企業的減稅政策出臺。政策建議的提出應該是通盤考慮,不能就事論事。”靳東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