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壓力下 食品業悄演“大魚吃小魚” 瑞銀最新報告稱國內食品行業并購迎來最佳時機
原材料價格的持續快速上升,正迫使整個食品行業面臨重新洗牌。瑞銀日前最新研究報告認為,國內食品行業迎來并購的最佳時機,尤其是肉制品加工、白酒、啤酒等行業并購的機會將更多。《每日經濟新聞》調查發現,這場“大魚吃小魚”的并購風暴正悄然上演。
酒業:并購改變格局
“白酒行業前四大企業的市場份額很小,利潤份額卻非常大,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下一步肯定要得到解決,就是對一些優勢企業進行并購。”瑞銀分析師陳磊預測,未來白酒行業并購的可能性也較大,理由是在全球做烈性酒的公司很少有專一只做一種酒的,因為做不同的烈性酒,其消費渠道是差不多的。
不過記者從茅臺了解到,目前該公司暫時沒有并購計劃。
至于啤酒行業,瑞銀預測,盡管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啤酒大麥價格在去年大幅度回升,明年可能會有10%左右的小幅下降,但啤酒企業的成本還是很高,一些大企業有機會把成本轉嫁出去,而一些中小企業就可能被整合。
青島啤酒日前以7694萬元的價格,收購大股東青啤集團22家子公司的余下權益,青啤表示,該公司目前正處于整合與擴張并舉的階段,收購將有利于理清與青啤集團的股權關系和業務關系,收購完成后,青啤集團將不再直接介入啤酒業務。
以并購起家的華潤雪花更是資本運作的高手。去年8月,該公司以近6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遼寧兩家啤酒廠以及安徽、湖南兩省各一家啤酒廠,使華潤雪花原本900萬千升的年產能提升了50萬千升。
“最近我們聽到,在全球最大的兩家啤酒公司英特布魯和百威之間,就會發生一起非常大的并購,所以這個行業將來在中國的并購是非常有趣的。”陳磊稱,這兩家公司去年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加起來占了15%左右,可以排在第二了,第一還是華潤雪花,占18%,如果兩家公司真的合并,未來在中國的實力可能會有較大的加強,明年英特布魯就會上升到第二位。
瑞銀預測,現在中國前四大啤酒集團華潤雪花、青島、燕京和英特布魯的總市場份額在2007年已達49%,到2010年前可以達到60%。”
食品加工業:小企業危機四伏
據統計局數據顯示,1至2月,整個食品加工行業同比虧損企業的數量上升了4%,毛利率同比下降2至3個百分點。“不得不承認,成本高企對這個行業的利潤率的確有影響,但對一些大企業來說,卻可能會有好處。”瑞銀食品分析師陳磊表示。
陳磊認為,隨著豬肉價格的上漲,肉制品加工行業在今明兩年會發生很多并購,雖然這個行業的企業非常小,并購不會很轟動,但它會成為未來的主要趨勢。
一肉制品加工企業負責人透露,自去年生豬價格上漲以來,企業流動資金的需求量隨著采購價格的上升已增加了一倍以上,由于缺乏大量流動資金的支撐,加上銀行貸款困難,一些中小企業被迫減產,經營出現困難。
由于原材料成本很難控制,食品加工企業只能隨行就市。但對于大企業而言,受品牌效應和產品質量等因素影響,其提價能力相對而言就更強更顯優勢,能夠將價格的上漲及時傳導出去。
據了解,TYSON公司也是在美國豬肉上漲期間進行了并購,成為美國最大的肉制品公司。因此陳磊認為,中國現在最大的3家公司——雨潤、雙匯、大眾食品,非常有機會在這一輪的豬肉價格上漲過程中脫穎而出。
并購已成主流
“并購一直是雨潤一個比較擅長的產能擴張方式。”雨潤投資者關系部負責人浩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是國內最大的3家肉制品加工企業之一,但雨潤目前在全國肉制品市場所占有的份額還非常低,還有很多地區沒有進入,生豬屠宰量僅占全國總屠宰量的1%,于是,并購成為它上游產能擴張最為依賴的方式之一。
據介紹,雨潤每年都有完成的收購項目,去年共收購了6家屠宰企業,該公司生豬年屠宰產能達到1400萬頭,計劃今年再增加400萬頭,達到1800萬頭的產能。這其中,大部分都將通過并購來實現。
“我們一直都在和許多企業接觸溝通,已有很多潛在的并購對象,但最終能不能成功,仍需依賴于很多因素,比如價格和時機。因此,今年還沒有一家最終簽下來的,很多還在談判中。”據該公司相關人士介紹,該公司的并購對象主要是50萬頭中型屠宰企業;較靠近豬源,機器設備和基本生產條件符合公司要求,或者經收購改造后能符合食品質量要求的企業;此外,收購價格也應相對合理。
去年11月,雨潤食品獲銀團提供的1.35億美元三年期美元貸款融資,將主要用于并購或新建廠房等上下游的產能擴充項目。上述負責人透露,今年,雨潤將在產能擴充項目上投入17億元人民幣,擴充目標主要瞄準華東、華中領域,西北、西南也會考慮。
除了流動資金外,銷售渠道和屠宰標準也是小企業的短項。一肉制品加工廠負責人表示,隨著國內對整個豬肉質量要求的越來越高,現在許多消費者開始習慣去超市買豬肉,而一些小企業的產品很難進超市,它們的銷售渠道只能通過要求不太高的農貿市場,而且成本也會相對低一點。
此外,國家也在逐步規范屠宰企業的標準,特別是將于8月1日正式實施的生豬屠宰條例,可能會令一些小屠宰企業在重新申請牌照時遇到困難,因為它們的設備條件和環保條件可能無法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一些企業將退出市場,除非他肯投入更多的資金來作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