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意繪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國際版權交易部總監楊立,因廣泛接觸國內外動漫作品的創意人、制片人、制作團隊和交易方,對國內產業現狀有較深入的體會。站在專業制作的立場,他指出了國內動漫產業振興的一些關鍵所在。
《中國經營報》:從《功夫熊貓》說起吧,咱們圈內人現在都怎么議論這部片子的?
楊立:應該說,得到了很多啟發。我覺得這部片子最大的意義在于,它首先向我們中國的動漫人證明,未來全球動漫市場的重心其實就在中國,就在我們眼前,這是美國人帶著《功夫熊貓》來中國的原因。硬幣有兩面,你可以說:“看!鬼子已經打到我們家門口了!”,但你也可以說:“玩中國化,你們老美怎么可能玩得過我們中國人自己?”我還是主張看到希望的。
《中國經營報》:確實,這部片子中國文化很濃郁。能分析一下其中有多少中國元素嗎?
楊立:背景元素如風景、建筑、植物、器具等,還有里面的功夫動作有刻意模仿李小龍、成龍和周星馳的痕跡。
《中國經營報》:武俠算不算也是一種中國元素?一個復雜的精神層面的元素?
楊立:算,武俠當然也算。它沒有被國內的原創力量去很好地開發,現在被國外來模仿。《功夫熊貓》從整個制作流程到動畫效果都不是中國動畫片的制作模式。包括人物形象、神態,當然還有對白,都絕不是中國式的思維模式能創造出來的。比如,中國人絕不會想出用條蛇來做主角,而且是沒手沒腳的,肯定會把蛇畫成人形。美國制片方一再強調,他們的《功夫熊貓》力爭原汁原味,但我一直認為,要做到真正的原汁原味不可能也沒必要。
《中國經營報》:我的一個朋友看完回來后,把msn簽名改成了“龜大仙說:要相信自己。”這部片子中,宣揚普通人也可以成為英雄,那種美國大片常見的價值觀導向。用一個美國故事,穿一件中國衣服,這是不是正是《功夫熊貓》能夠取勝的原因?
楊立:你說得沒錯。其實是美國商業片的常見的模式。但現在越來越被認同的觀點是,美國大片正在失去想象力,雖然制作技術越來越高。所以,這只能說是好萊塢在利用我們,利用中國元素開拓中國市場。但我認為,這部片子成功的關鍵因素并不在于此。畫面精美、劇情連貫緊湊、適當的時候添加笑料,根本來說,娛樂性才是它成功的原因。這可以和多年前國內上映的《寶蓮燈》作個對比。我不是說那部片子不成功,那也是個中國故事,但是如果現在兩部片子放在一起同時播映,觀眾口碑差距可能就能體現出來。我認為,“寓教于樂”應該講,但不應該過度糾纏,以至于把作為純粹娛樂功能的巨大動漫市場拱手讓人。如果一開始就想“主流”,就想教育人,這片子不可能做得好笑。但觀眾買張票可能就是想買個樂子。
《中國經營報》:我們如果不模仿別人,我們應該怎么走?
楊立:我工作的部門叫國際版權交易部,所以接觸各個國家作品的機會很多。應該說,現在日、韓、美、法各國的路線都很明顯。日韓走的是唯美主義路線,美國走的是科幻超人路線,法國則走的是風趣幽默路線。中國原來也有自己的路線,但是在《大鬧天宮》、《驕傲的將軍》那個時候,現在已經老了。中國目前正在模仿日、韓,這或許和三個國家的地理位置相近、文化相仿有關。但一直我不主張去模仿別人,而且從現在來看,我們有更多的理由堅持自己,打造真正的中國化。比如,在《大鬧天宮》、《驕傲的將軍》里面的中國紅元素,它恰恰是所有其他國家所不具備、也絕不敢使用的元素。如果能提取出來,就是咱們自己很好的中國特色。再比如,動漫因為人臉都一樣,所以服裝上就應該強調時代的細節,如果是古裝就要遵守朝代風格。還有你前面說的精神層面,儒道這些文化。臺灣蔡志忠就做得很好,他的漫畫用調侃的意味重新詮釋這些古代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