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殘奧會的召開,數字手語視頻交流平臺、同步手語播報和超大字體操作系統等殘疾人用品紛紛亮相。這些成果代表了科技的進步,也將在日后服務更多的殘疾人士。
殘疾人用品需求廣泛
“一名外籍女士坐在輪椅上手握遙控器,操控一只‘機械手臂’正在給自己倒水,隨后又用叉子將水果送到自己嘴里。”這是《市場報》記者在“2008·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上看到的一幕。9月11日至13日,“2008·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辦,共展出無障礙的設施、代步助行的工具、助視和助聽的產品以及護理用品、康復器材、信息交流和家務輔具等上千種產品(大類)。
9月11日下午2點,《市場報》記者來到北京國際展覽中心,看到2、3、4、5號展館內布滿了展位,幾乎每個展位前都有許多殘疾人、老年人及家屬在咨詢、試用產品,展商也都耐心地向參觀者介紹。“這個輪椅很舒適,很方便,能夠不在家人的幫助下站起來,”一位正在試用尼塔國際企業有限公司站立輪椅的張先生告訴《市場報》記者,“我父親的脊髓有損傷,我是代他來看展覽的,看了好幾家的輪椅,感覺這家的產品最合適。”
“真沒想到殘疾人所需的用品種類這么多,涵蓋了各類殘疾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即使是同一類產品也有好多種,如輪椅就有電動輪椅、籃球輪椅、站立輪椅等,可以滿足不同殘疾人的需要,”博覽會的工作人員向《市場報》記者表示。從盲人使用的觸摸表、報時表到視力障礙輔具專家聽書王,從多功能輪椅到假肢矯形器,這些產品不僅表明殘疾人有滿足自身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更反映出殘疾人要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強烈愿望。
市場“錢景”亟待開發
“殘疾人的市場商機太大了!”是記者在參觀“2008·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時聽到最多的話。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8300萬殘疾人,隨著廣大殘疾人提高生活質量、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日益迫切,各類輔助器具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市場報》記者在中國殘疾人用品用具網上搜索后也發現,各種殘疾人用品的交易信息量十分巨大,許多產品供不應求。
但事實上,殘疾人買不到合適產品的現象并不鮮見。據報道,中國殘疾人田徑隊的一位肢殘運動員曾為了能換上一只運動式假肢,跑遍許多城市都沒能如愿。究其原因,由于殘疾人用品沒有統一的尺碼、統一的標準,經營者需提供大量的經營面積與流動資金,以及殘疾人消費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殘疾人用品存在種類少、科技含量低、缺乏創新等問題。
而且,殘疾人在不同地方購買產品的情況也不一樣。大城市多有醫療器材批發中心,或小型醫療器械商店、商場,殘疾人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康復器材和特殊用品,如北京的積水潭醫院、天壇醫院以及博愛醫院附近都有經營殘疾用品的商店;中小城市的醫療器械商店就相對比較分散;而到了小城鎮和農村市場,殘疾人則苦于買不到物美價廉的助殘護理用品。
產業化提速需多方助力
殘疾人用品的市場潛力大,且呈現不斷增長態勢,但盯上這些“誘惑”的大部分是國外廠商,國內企業所開發和生產的殘疾人輔助器具相對較少,尤其是許多性能優越、功能多樣、技術含量高的國產用品用具難覓蹤影。例如我國的信息無障礙產業,市場上許多讀屏軟件、盲用數據庫等信息無障礙產品,多為研究所、大學等研究課題或個人需要所研制,除了電信運營商參與外,很少能看見國內硬件、軟件廠商的身影。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程凱介紹說,我國的殘疾人和老年人的人口在世界上居第一位,但國內的殘疾人輔助器具和國際上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科技含量高的產品相對比較缺失,生活自助類產品比較缺失,各類無障礙設施,升降平臺、爬樓梯車的產品非常少。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康復部主任尤紅女士則表示,我國對輔助器具的研發、生產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人尤其在相當的醫務人員和醫院中,對殘疾人的輔助器具的認識還不足。
對此,中國殘疾人輔助器具中心主任許曉明認為,高科技產品有一個長期的積累,有相應的專業人員,對這個行業有長期的認識,而我國的殘疾人事業發展和世界相比剛剛才開始,如電子耳蝸,非常好的假肢產品,這些得益于長期的積累。此外,政府要對這些企業進行扶持,長期積累,不僅包括對殘疾人輔助器具高新產品有一些投入,也要對低技術產品和實用產品進行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