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韓國大學生就業一度降至“冰點”。或許正因為有過這樣一番經歷,今天的韓國已成為全球大學生創業意愿和比例最高的國家。歐盟近日也強調,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不僅僅是解決就業難的一時之舉,也是經濟創新發展的 持續動力。
全球金融危機給韓國帶來了巨大沖擊,進出口額急劇下降,國內消費萎靡不振,失業率急劇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高達83.8%的高等教育入學率使韓國大學畢業生面臨空前的就業壓力。
韓國政府利用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積累的經驗,試圖將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轉化為創業動力。
學生觀念 從爭進企業到自主創業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道,今年年初對2917名韓國大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28%的被調查者表示將放棄就業,選擇自主創業。韓國一家風險企業對一萬名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大學生選擇創業的原因是“收入高”以及“受到成功人士激勵”,“為了生計而創業”的人僅占5.4%。
韓國大學生對創業如此有信心,與韓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高不無關系。近年來,韓國大學生創業人數以每年增加一倍的速度迅速擴大,他們不僅深入到尖端科技領域,還活躍在傳統制造業和農業等多個領域。許多年輕人認為,現在已經沒有永恒的職業和崗位,不受時間和場所限制的彈性工作、第二職業也不新鮮,重新發現自己的人生意義也是一種成功,創業已經變得不是簡單、被動的選擇,而是大學生人生發展的機遇和必須。
事實上,韓國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觀念的轉變并非一朝一夕實現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韓國多數大學生并不愿意創業,最渴望的是畢業之后進入一家大公司。當時韓國長期被大企業壟斷,新生的較為弱小的企業很難進入寡頭控制的市場,無本或低成本起家的大學生創業則更難進入市場,且風險很大,大學生創業熱情不高。
即使到韓國經濟大為好轉的2004年,愿意到企業或政府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仍占68%,選擇考研或留學的占14.7%,立志創業者只有11.1%。然而,韓國政府和民間通過不懈的努力,讓“創新創業”四個字逐漸深入韓國大學生的心中。
政府支持 創業可享一條龍服務
為了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韓國政府采取了不少保護和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措施。
建立扶持基金 韓國中小企業廳設立了一項創業基金,獎勵扶持大學生創業。為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難,創業基金由2008年的2.5億韓元增加到2009年的6億韓元,計劃扶持120多個優秀大學生創業小組,平均每個小組可獲得800萬韓元。全羅南道政府也籌集2.2億韓元用于獎勵扶持大學生創業項目,比2008年增加12%,每個創業項目將獲得1000萬韓元的支持。一些團體和企業也積極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基金。例如,首爾產業通商振興院為在首爾學習的大學生設立了“大學生創業獎”,每年為專家評選出的10個優秀創業項目提供800萬韓元的資金支持。
開展創業培訓 韓國一些機構積極為大學生開展創業培訓。例如,雇傭信息院開設了“大學生發展方向與網絡教育”,除了提供與創業相關的信息服務外,還舉辦與創業有關的專業培訓班。韓國京畿道龍仁技術信用保證基金人力開發院自2006年起積極舉辦“大學生創業學校”,開展對本道內大學生的創業培訓。培訓班通過現場觀摩、專題討論等形式,幫助大學生提高創業意識和能力。此外,還提供網絡服務、會員服務和跟蹤服務。
設立“創業支援中心” 在韓國各種鼓勵措施中,效果最直接的要數成立以大學為依托的“創業支援中心”。幾乎在韓國的每一所大學里面,都有“創業支援中心”。這里實行“嚴進寬出”政策,對大學生要求進入中心的申請,韓國政府和學校進行嚴格篩選。尋求創業機會的大學生需要提供詳細的創業計劃,然后根據創業的方向,由大學教授和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組成的評價團來評審決定。如果能夠通過篩選,順利進入創業支援中心,接下來的路就變得順暢了。
在“創業支援中心”,大學生可以得到“一條龍”式服務。大學生創業所急需的人員、場地和資金,在這里都很容易找到。中心提供租金很低甚至免費的辦公室以及桌椅、電腦等各種辦公必備設施,并且幫助大學生聯系各專業的指導教授,協助進行可行性調查和分析,向經驗不足的大學生提供法律、稅務、談判等咨詢服務,還幫助大學生進行籌資。
為使大學生的優秀創業想法和項目變成現實,韓國政府為其提供了比普通企業更優惠的金融和稅收政策支持。同時,韓國政府還積極鼓勵各種資本對高科技創新企業進行投資,個人對創新項目進行投資時,政府會給予30%的稅款返還。
鼓勵農科大學生回鄉務農 韓國慶尚北道政府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為每個大學生農業創業小組提供1000萬韓元資金,并在道、市、郡成立“回鄉創業咨詢服務中心”,提供相關服務。根據回鄉時間長短,大學生被分為幾類,可享受不同的政策支持;剜l務農2至3年的“定著者”,可享受1000萬韓元獎勵和2000萬到2億韓元的低息貸款;剜l4年以上的人被稱為“安穩者”。對“安穩者”作為“創業農業經營人”培養,提供年息3%、額度為2000萬到2億韓元的“農漁村結構改善資金”。該道“農民士官學校”還對這些“創業農業經營人”進行專業化教育培訓。
學者建議 創業成功還需堅韌意志
在各方支持下,韓國大學生創業猶如雨后春筍,特別是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創業模式迅速發展,由大學生創辦的網絡商店從2002年的1800家猛增到2007年的7000多家。
雖然大學生掀起創業熱潮,但并非所有創業都能成功。韓國學者分析了阻礙大學生創業的外部因素,包括:僵化的教育制度,注重灌輸與管制的教學方法,故步自封、懼怕冒險的傳統觀念,不容忍失敗的社會氛圍。
在美國創業成功的韓裔企業家白中英指出,意志薄弱、“推動力”不足,是大學生創業失敗的重要原因。一些大學生認為自己還是學生,可以失敗,把創業當作“打工”、“實習”,因此對自己要求不嚴格,沒有全身心地投入,遇到困難容易灰心。此外,創業知識與經驗不足也是大學生創業者的一大弱點。創業需要專業化知識,需要收集與分析商品特性、消費者需求變化、價格競爭力等信息。韓國媒體曾報道,水原女子大學一位學生因推銷的商品不夠時尚而積壓,只好保本甩賣,關掉了經營6個月的店鋪。此外,不懂相關法律知識,企業經營手續不全,把創業看得過于簡單,也可能使創業者陷入困境。
針對上述問題,韓國學者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包括:不僅獎勵優秀的創業創意,而且更要獎勵在技術研發和推銷方面卓有成就的學生;大學生要學會收集、積累創業知識和經驗,參加創業活動小組;從開辦自己的網站開始,從興趣開始,逐步涉足、適應創業經營,最終要學會獨立運作和取得利潤;利用大學的信息、設施等資源,學會降低創業成本;和同學、朋友合作創辦企業,培養合作精神;磨煉堅忍不拔的毅力,學習現代企業集團創始人鄭周永的名言——只有磨煉,沒有失敗。
本文原載《中國教育報》國際教育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