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大量家族興衰史表明,無論某一家族通過什么途徑發家致富,保持富裕狀態的時間,很少有超過三代的,故被世人總結出一條定律,叫“富不過三代”。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家已經超過了300萬,調查顯示,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無法擺脫“富不過三代”宿命。
現象>>>
“富不過三代”已成定論
有研究表明,目前國內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約10%的子女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品質,成為積極向上、勤奮好學的人。對不少富有家族及企業來說,不是富過三代的問題,而是能否富過兩代的問題。
清末名臣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有感于社會風氣奢靡不正,曾寫了《保富法》一書。他說,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家業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家之中僅有一兩家。寫《曾國藩》的歷史學者唐浩明說,與曾國藩同時代的大多數中興將帥家庭從兒女那一輩起便不努力,到子孫輩曾孫輩,嫖賭抽大煙、游手好閑幾乎成為通病,到最后潦倒淪落,將祖宗的臉面丟光。
“富不過三代”并非中國特色,全球家族企業普遍面臨“窮孫子”問題。在美國,家族企業在第二代能夠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還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的說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兒子富人,孫子討飯”的說法;德國則用三個詞“創造,繼承,毀滅”來代表三代人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