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只有58名學生的職高班,走出了34名自主創業的小老板;全縣9000余家企業中,有483家是這個學校的畢業生興辦的。創造這一奇跡的,就是浙江省寧海縣職教中心。
“仿真”教育引導創業
寧海被稱為中國模具之鄉、文具之鄉、燈具之鄉和五金工具之鄉,板塊經濟活躍,對技術人才、創業型人才需求量大。面對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社會變化,寧海職教中心較早地把培養目標從以學習分數、升學率為導向,轉移到培養學生如何創業、如何就業、如何適應社會需求。
為給學生提供創業實踐機會,職教中心把學校的小賣部、書店、理發室等都交給學生經營,并成立了果蔬場、花木場、畜牧場、水產場、餐廳、機電工場等“仿真”生產經營實體。
與此同時,職教中心的課堂授課,也密切貼近創業實際。以“策劃我的企業”為主題,學校要求學生以一個創業者的身份開展創業設計,從企業命名開始,對創辦企業的資金來源、經營場所、雇員分工、廣告設計、營銷策略及成本核算等進行方案比較,反復論證。“我的創業之路就是從學校開始的,”現任寧海縣雁蒼山獸藥公司董事長的張曉輝說,“當時我借了學校1萬元的啟動資金,承包了學校農技服務部,第一年下來虧了2萬余元,我想打退堂鼓,指導老師幫我分析市場和虧損原因,鼓勵我干下去。”果然,依托學校良好信譽和技術支持,張曉輝漸漸打開了局面。現在雁蒼山公司的經營區域已輻射到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等六七個省市,年銷售額逾2000萬元。
創業園區孵化創業者
學生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往往面臨著缺乏資金、場地、技術等多種困難,為此,學校先后斥資1600余萬元,成立了學生創業園區。在創業園區大樓里,學校根據企業需要,設立了數控加工中心,模具設計中心,線切割及電脈沖車間,計算機房等專業實習車間。畢業生可以低價租用學校設備,創辦小企業或小加工點,在校學生也可以參加實習,邊學習邊實踐。96屆畢業生王冰鋒,畢業后辦了個塑料制品小廠,創業之初,資金周轉困難,業務得不到發展。學校得知后,將其引入創業園區,給予多方扶持,王冰鋒很快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現在王冰鋒興辦的寧海光速模具有限公司,已成為業內小有名氣的“領頭羊”。
學校濃厚的創業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業熱情。曾擔任95(4)班班主任的張彩花老師說,這個班總共58位學生,有34位同學通過自主創業成了小老板。在金融危機中,這34家企業依然辦得紅紅火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