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廠”——媒體未來的商業模式
廣告贏利模式只是一根獨木,難以支撐起整個傳媒業的發展。
媒體要真正擔負起信息產業的中堅并實現智慧商品的生產,成為智慧經濟的“智慧工廠”。這是走向智慧經濟的進程中媒體肩負的歷史使命。媒體要在這一偉大的歷史實踐中不斷探索并完善自己的運作機制,把自己塑造成為整個社會的神經中樞,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要產生新的贏利模式,媒體就不能僅僅滿足于被動地反映世界,更應該能動地改造世界。
廣告難以獨撐傳媒業
個別媒體依靠廣告得以存活的事實未必適用于整個傳媒業。對于整個傳媒業來說,廣告贏利模式只是一根獨木,難以支撐起整個傳媒業的發展。
媒體并不是一生下來就能掙錢的,而是在市場經濟催生出眾多相互競爭的企業以至于企業要通過傳播爭奪消費者的時候,媒體才開始贏利的。廣告贏利模式在本質上就是媒體向企業出賣或租用自己的傳播功能才產生的。
但隨著媒體數量和種類的日益增多,爭奪廣告的競爭將日益激烈,不僅會導致廣告價格的下跌,而且也會因為競爭壓力而導致生產成本的提高。廣告贏利模式將日益難以支撐媒體自身的發展。
當然,那些已經獲得較強注意力效應而擁有較高發行量的媒體還會獲得比較高的廣告收入,但個別的媒體依靠廣告得以存活的事實卻未必同樣適用于整個傳媒業。對于整個傳媒業來說,廣告贏利模式只是一根獨木,難以支撐起整個傳媒業的發展。
這個事關傳媒業重大發展的矛盾在互聯網出現之后變得猶為尖銳和突出,這不僅僅是由于網絡媒體在爭奪廣告方面成了傳統媒體的對手,更是因為網絡媒體單靠廣告本身也難以獲得發展。
種種跡象表明,廣告贏利模式已經難以承擔整個傳媒業發展的使命,在保留這一贏利模式并追求其最大程度的實現的同時,媒體還需要另外一種經營模式的革命,這就是媒體分蘗。
媒體分蘗論的經濟學根據
媒體不僅可以運用自己的傳播功能從企業那里獲得廣告收入,更能締造企業,而締造企業,不正是一種更偉大的贏利模式嗎?
媒體,聯系著整個社會,聯系著千千萬萬個人,而人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指揮者和支配者,于是媒體也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傳播功能把各種生產要素聯系起來。
如果媒體能夠自覺并有意識地按照要素之間的客觀規律把這些要素加以組合,就會產生一個個的項目,甚至企業。于是媒體的贏利模式就會取得嶄新的突破:他們不僅可以運用自己的傳播功能從企業那里獲得廣告收入,更能締造企業,而締造企業,不正是一種更偉大的贏利模式嗎?
媒體是各種社會經濟問題的發現者,但問題在于現在的絕大多數媒體都僅僅滿足于作為發現者,他們把問題報道出來,追逐大眾喜歡看的東西,卻恰恰忘記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卻是新的贏利模式的開端。
當蔬菜的農藥殘留普遍嚴重而被媒體發現的時候,這恰恰說明社會缺乏真正的綠色蔬菜。而媒體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傳播功能把這一項目需要的資金、技術以及人才等要素組合在一起,并借助自己的傳播迅速打造起一個真正的綠色蔬菜品牌。
社會生產發展到今天,各種生產要素都細分到了極至,而它們之間卻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而相互隔絕相互孤立,不是資本找不到項目就是項目找不到資本,某個問題不是沒有解決方案,而是我們不知道哪里有解決方案。
而媒體的信息傳播功能恰恰在這種生產要素的組合中派上了用場,當一個有市場前景的發明難以產業化的時候,我們可以對其進行全面報道,并幫助這一技術建立企業,而媒體則可以獲得股份等收入形式。當一個策劃難以操作時,媒體可以幫助其完成操作并進行傳播實現這一智慧而獲得新的收入形式。
我們可以幫助失散的親人團聚,為什么不能把分散的生產要素實現聚合?我們可以追捧名人明星,為什么不能親自策劃傳播“生產”名人?我們發現了蔬菜殘留農藥的嚴重性,為什么不能整合社會相關資源,締造起一個真正的綠色蔬菜?整個社會中存在著大量可以通過商業策劃解決的問題,為什么我們只滿足于反映問題,而不去嘗試解決問題?
要產生新的贏利模式,媒體就不能僅僅滿足于被動地反映世界,更應該能動地改造世界。
要成為一只會下蛋的雞
如果用雞來形容現在的媒體的話,可以說是“光打鳴,不下蛋”,只知道發出聲音,傳播信息,而沒有自覺地去“下蛋”。事實上,報道的結束恰恰是另外一種新的開始,就像反映問題的結束恰恰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一樣。
如果用雞來形容現在的媒體的話,可以說是“光打鳴,不下蛋”,只知道發出聲音,傳播信息,而沒有自覺地去“下蛋”。這一模式表現在我們記者身上就是為寫而寫,為文而文。完成報道只是我們工作的結束,如果沒有結束的話,也頂多是個后續報道。
但事實上,報道的結束恰恰是另外一種新的開始,就像反映問題的結束恰恰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一樣。
當然,要解決問題,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具體的問題而定。如果媒體記者看到魯班被小草劃破手指的時候,就可以拍一幅圖片,告訴人們那種植物有可能對人造成傷害。但如果看到他卻從小草的齒狀物受到啟發,發明了鋸,也可以寫個報道,告訴人們一種叫做鋸的伐木工具誕生了。但如果運用現在的媒體分蘗論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把他作為一個新聞人物推出來,然后和他談合作。
——你的發明很好,市場前景廣闊,你趕緊申請專利,并注冊“魯班”商標,我們幫你進行傳播,吸引投資,成立魯班鋸廠,你有股份,投資者有股份,我們也要股份。要不這樣吧,我們直接投資,就咱們兩家股東。
能如此,魯班鋸廠不正是媒體下的一個蛋嗎?而這個蛋有我們的一部分股權,我們可以獲得紅利,也可以把股權直接賣掉,獲得更大收入。
整個社會中分散著無數個魯班,有的有技術發明,有的有智慧策劃,媒體都可以把他們吸引進來,然后下一個蛋,再下一個蛋,甚至把蛋孵化成一個新的生命體。
顯然,要下蛋,必須要和智慧受精。
媒體蘊涵著怎樣的經濟模式?
媒體要實現從單純地被動地反映世界向能動地改造世界的飛躍,要生產智慧商品并反作用物質生產,成為“智慧工廠”。
1.媒體社會功能的豐富和發展,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作為政府傳播工具;第二階段,成為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和市場的主要傳播工具,現在的傳媒業正處于這個階段;第三階段,媒體要實現從單純地被動地反映世界向能動地改造世界的飛躍,要生產智慧商品并反作用于物質生產,成為“智慧工廠”。
2. 媒體除了擔負著整個社會的傳播功能,扮演著聯系整個社會的中介這一角色之外,還有一種更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信息商品的生產,這種信息商品除了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商品之外,更重要的是智慧商品,二者有機統一,構成了媒體反映世界改造世界的社會功能。
3. 媒體要真正擔負起信息產業的中堅并實現智慧商品的生產,必須從原來的以采編為主轉向以生產為主,它還必須把整個社會的資源進行配置和指揮,反作用于傳統的產業中去。媒體需要對自己的流程進行重新的審視和設計。它的目的不再僅僅是做好欄目,辦好報刊,而是要能動地改造世界,這一新的社會功能必然要使媒體產生新的與之相應的運作模式。
4. 媒體要首先實現真正的腦力勞動的分工和協作,成為智慧經濟的“智慧工廠”,這是走向智慧經濟的進程中媒體肩負的歷史使命。媒體要在這一偉大的歷史實踐中不斷探索并完善自己的運作機制,把自己塑造成為整個社會的神經中樞,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新經濟是以精神生產為本質特征的經濟形態,它的產品是精神產品,它的主體是信息產業,而媒體正是信息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信息產業的微觀組織形式,因此它才是信息產業的中堅力量。
長期以來,我們只是把媒體看成了傳播工具,那是在舊的生產方式也就是物質生產方式占據統治地位的條件下對媒體的定位。在那種社會條件下,媒體的社會功能受到物質生產的制約,它從屬于整個物質生產,是直接為物質生產服務的。被這種社會條件束縛的媒體,其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1. 政府和公眾之間傳播的工具。媒體既傳播政府的各種方針政策,把政府對其國家和社會的管理信息向其所轄范圍內傳播,實現政府的管理目標;同時,也把各方面的社會問題以及公眾的反饋傳播給政府,為政府的進一步的管理提供信息。所以媒體既是政府的喉舌,又是公眾的喉舌。處于政府和公眾之間,媒體也就在客觀上起著關系協調的作用。
2. 企業和市場之間傳播的工具。在市場經濟的孕育發展過程中,媒體的功能也開始了新的發展,這一點,現在看來猶為明顯,就是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成為企業和市場之間的傳播工具。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媒體成為企業推銷產品塑造自身形象的主要工具,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廣告;二是企業非常重視利用媒體傳播自身的信息,以不斷實現市場的認同,主要表現就是或公開召開新聞發布會,或以公關公司通過技術手段讓記者為自己進行報道。媒體的這種功能是市場經濟催生出來的,所以它也必然地體現了市場經濟的要求,協調著企業和市場的矛盾,宏觀市場和微觀市場的矛盾,從而促進著市場和企業的持續發展。
3.公眾之間傳播的工具。媒體也是公眾之間進行思想交流和溝通的工具,這種功能促進著文化和觀念的統一,它促進著人們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促使人們達成共識,推動著整個社會文化的全面進步。
把媒體的這幾個功能合起來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媒體現實的社會功能——它是聯系整個社會的中介,是整個社會的“神經中樞”,它在協調著各個方面的社會關系,由于媒體的這個作用,整個社會正在日益演變為一個反映迅速的有機體。例如,新聞曝光能夠極大地促進矛盾的解決,以至于政府也把媒體視為強有力的監督工具。
但是,媒體的這種功能卻是一直處于自發狀態,沒有被人們自覺地去運用,發現了問題并不是結束,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但現在的媒體僅僅滿足于把發現的問題報道出來,對于解決問題卻很少涉及。這里既有媒體自身的原因,也有媒體外部環境的原因。
對于媒體自身來說,一方面傳統的新聞觀念束縛著它們,使得它們僅僅停留在被動地反映問題的層面上;另一方面,媒體的記者們自身的素質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難以實現從反映問題向解決問題的飛躍,有時候,甚至反映問題也是以偏概全。更有甚者,有些記者連自己工作的本質都搞不清楚,他們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記者嘛,就是記錄者,把自己認識世界反映世界的工作庸俗化為記錄,卻就是忘了記者工作的本質是調查,是反映世界,是為改造世界創造條件。
此外,整個社會還沒有認識到媒體這種反映世界改造世界的社會功能,甚至聯合國也把媒體的功能定位為信息服務,列入第三產業,因此,社會沒有自覺地把媒體的這一功能進行利用和發揮,也沒有賦予媒體相應的社會權力,這是媒體停滯于現狀的外部原因。
盡管媒體現在還都停留在局部的和片面的反映世界的狀態,但它們遲早要發生變化,因為,媒體發生變化的社會條件已經成熟了,那種生產智慧以改造世界的功能會逐漸孕育而生,就像市場經濟孕育出它們的廣告贏利模式一樣,智慧經濟還要把它們改造為“智慧工廠”。
媒體在智慧經濟時代應該成為“智慧工廠”,但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還有很多的障礙。
最主要的是要轉變傳統的新聞觀念。傳統的新聞觀念就是采編,就是尋找新聞并且把它報道
出來,新聞播出或者發表成為媒體運作的終點。殊不知,這恰恰是媒體另外一個功能的起點。前者屬于反映和認識世界,后者則是改造世界,前者為后者創造了條件,后者則是實現前者的目的。
事實上,在經歷了漫長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現在,媒體已經演變為社會的傳播工具,它把各種社會經濟問題通過信息傳播出去,極大地促進了整個社會的有機協調。在封建社會,國家的重大事情都是通過那種街談巷議式的口頭傳播實現的,但現在,電視報刊只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做到!鳛樯鐣l展的產物,媒體又在推動著社會的發展。盡管這種推動還處于一種半自發狀態。
現在,中國的媒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市場派和計劃派。市場派是那些面向市場,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媒體,走上報攤的報紙多屬此列。計劃派是那些還處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之內的報刊,最典型的就是黨報黨刊。不同的體制就導致了不同的生存狀態。
前者已經成為市場主體,靠自身的經營生存發展,其發行量也是由市場決定,表現為讀者的自愿購買,所以這樣的媒體主要是對讀者負責,它的采編也圍繞贏得讀者的認同和好感來進行。
后者則是處于行政或行業的權力范圍之內,它的生存主要依賴于上級部門的財政撥款,其發行量也是由傳統的系統內的行政計劃的方式來完成,所以它直接地為上級負責。當然,在盡職盡責之后,它也會考慮讀者的認同。但是,比較起來,市場派直接處于市場的壓力之下,因此,其發展的動力也就更大。
但是,市場經濟的大勢是不可逆轉的,走向市場已經成為媒體的普遍方向。因此,對于已經和正在走向市場的媒體而言,探索自身的運作規律是非常重要的。
把傳統的新聞采編觀念轉變為生產觀念也就在這種媒體市場化的背景下提出來了。當我把這一思想向一個新聞業內的朋友提出來的時候,他爭辯說:“是啊,我們不是一直在生產嗎,我們的報紙不是我們的產品嗎?”事實上,媒體確實一直在生產,但那是一種沒有明確的生產目的和規范的生產方式之下的一種朦朧狀態的自發生產,是不自覺的。
報刊媒體的產品是什么?通常狀況下,人們會立刻想到報紙或刊物本身,而事實上那卻是錯誤的。媒體的產品就是那一篇篇文章和報道,而它們在本質上是信息商品,報紙不過是這些信息商品的載體。
媒體的生產方式又是怎樣的呢?有人可能會說,“采訪和寫作就是生產”,但事實上,生產過程卻不是在采訪和寫作時完成的,而主要是在思維活動中也就是在大腦里完成的,而這不正是腦力勞動嗎?采訪和寫作不過是這種腦力勞動的外部表現,而“采訪什么,怎么采訪”和“寫什么,怎么寫”卻是在大腦的思維活動中完成的。
既然媒體的生產是腦力勞動本身,而媒體的腦力勞動者是可以進行分工和協作的。說到這里,也許又有人發問了:是啊,我們不正是這樣做的嗎?這個編輯管這個版,那個編輯管那個版;這個記者跑這個口,那個記者跑那個口,這不是腦力勞動的分工和協作嗎?我說,這不是腦力勞動的分工和協作。這是把報紙當成了一件物質商品來進行了,因而屬于體力勞動的分工和協作。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它的生產目的不是為了生產高質量的信息商品,而是為了完成報紙的版面。而高質量的信息商品(包括智慧商品)才是媒體生產的本質目的。
因此,媒體的生產過程就可以這樣表述:組織群體的腦力勞動進行分工和協作,進行信息商品的生產。
腦力勞動的分工和協作的本質是共同去思考問題,通過交流溝通甚至思維的碰撞,并結合進實踐,達到對客觀事物和矛盾的正確認識。
信息商品就是通過文字、圖片和聲音組合而成的文章或報道,它的質量是通過讀者的感觸、閱讀和思考來體現的。信息商品中還包含了智慧商品,而智慧商品的價值實現卻最終必須回到物質生產過程中,而這正是媒體改造世界的社會功能。
總之,媒體是以精神生產為本質特征的,而精神生產卻是腦力勞動過程,因此,要實現腦力勞動的分工和協作,并在媒體現有的基本功能的基礎上,自覺地按照信息商品和智慧商品的生產規律,擔當起智慧經濟的中堅力量,是每個媒體面臨的歷史使命。
反映世界,更要改造世界
新經濟在本質上是以腦力勞動為主導的精神生產方式,它包括傳媒業、文體產業和智慧產業——只要是腦力勞動成果直接進行市場交換而不是物化到物質生產中,這樣的生產方式都屬于精神產業。
同為精神產業,這三個子行業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無論是文體產業還是智慧產業都必須借助于傳媒來進行價值實現,如果沒有傳媒的力量介入,任何精神產品都無法實現最大化的傳播以獲得注意力效應,也就無法進行價值實現。因此,傳媒業是精神生產的中堅力量。
傳媒業要謀求發展,絕不能只停留在被動地反映世界的層次上,而是要實現能動地改造世界。被動地反映世界使得媒體獲得了以注意力效應為基礎的廣告贏利模式,而能動地改造世界將使得媒體產生更多的贏利模式。
人類社會財富的本原在于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而眾多分散的個人恰恰是這些分散要素的支配者,而傳媒機構恰恰通過自己的信息傳播把這些分散的個人聯系起來了,于是也就有可能促進各種生產要素的結合。這種結合是靠一個個的具體智慧來實現的。
在未來的智慧經濟時代,傳媒應該發展成為“智慧工廠”,把各種社會資源進行系統整合,從而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和文明進步的核心力量。每個記者也都將成為一個個的策劃人。
沒有傳媒的力量介入,任何精神產品都無法實現最大化的傳播以獲得注意力效應,也就無法進行價值實現。因此,傳媒業是精神生產的中堅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