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變遷創新
北京豐臺園變身科技總部經濟區
1991年成立的北京中關村豐臺園,經歷20余年變遷創新還在繼續。
“引資”向“選資”過渡;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創新正不斷拓寬豐臺的“活水之源”。在包括總部基地、國美廣場、托普科技園、中關村科技園豐臺園東區三期和西區在內的五大在建、籌建項目的引擎支撐下,保守估計,2011年豐臺科技園區生產總值將超2000億元,10萬名高端人才將匯聚于此。豐臺區將建成京西南最大的生態科技園區。
去年,中關村科技園豐臺園科技產業收入已突破了1000億元大關,100余家企業收入超過1億元,總部樓平均每平方米創造出5億元的科技收入,1200萬元的稅收。提及這些數字,豐臺科技園管委會主任孔令斌抑制不住激動,這意味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豐臺科技園發展的總部經濟經驗已在全國產生深遠的影響,園區年均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團超過150批次。
今天的豐臺總部基地之所以成為城區企業競相進駐的區域,歸根結底,在于如何面對新一輪的產業結構提升。
1992年
質疑園區促成產業升級
1991年11月,豐臺科技園批準成立,成為北京市最早的3個科技園區之一,園區建設隨之啟動。上世紀90年代初,科技園區的使命是實現科技產品的商品化、產業化,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的定位,主要著眼于科技制造業的環節。豐臺科技園初期的定位,就是科技工業園區,通過引進項目、引進生產線來發展產業。但在90年代末期,這種格局開始被打破,科技工業園區的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們著實經歷過企業大逃亡的困境,園區模式甚至一度遭到質疑。”孔令斌回憶。北京作為全國的中心城市,高速發展的經濟、快速的城市化和更為嚴格的環保措施,使發展科技工業的成本急劇攀升,無論從地方政策還是土地價格,發展科技工業都面臨著巨大的障礙。與此同時,原來進入園區的制造型科技企業,由于土地預期收益與人員成本的上升,不斷將生產環節向北京市外進行遷移,制造業功能的減弱,迫使豐臺科技園不得不將產業結構的調整納入園區重點考慮的問題。
據了解,在豐臺科技園第一階段末期,原本寬松的土地政策逐步向從緊的政策轉變,土地作為經濟發展的空間支撐要素,越來越顯緊缺。同時工業項目具有投入大,產出低、占地廣、轉型難等缺點。數據顯示,豐臺科技園1992年啟動建設的一期,按照科技工業園區的模式,大約引進十余家科技制造類項目,每個項目用地規模在50至100畝,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產業集約化效益并不太好,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土地和空間再利用難度也很大。
隨著北京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豐臺科技園逐步與城區連成了一片,但是大片廠區的城市規劃,特別是較早時期建設的廠區,與現代化的新城景觀格格不入。同時,由于制造業對所在地較弱的產業聚集能力,使服務業很難實現快速聚集,城市化所要求的產業結構多元化、城市功能多樣化和景觀現代化的目標難以實現,如何更好地提升園區建設的城市化水平就這樣被列上議事日程。
如果只以面積計算,豐臺科技園在國內的高新區里不算頂尖,但它創造的總部經濟型發展方式,卻為國內的高新區發展探索了一條體制創新、服務創新的道路。
2002年
總部構想發展高新科技
園區產業發展模式的探索之路找到了新的起點。2002年,豐臺科技園聯合學術界的專家進行調研,在全國首次提出了發展總部經濟的設想。
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方式,總部經濟也對高新區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園區內特定的總部企業、特定的總部高端管理人群存在著文化濃厚、嚴謹工作、執著創造等高科技企業的精神和追求,作為管理者就要順應、分析其自身的發展特點,從制度上進行創新,調配各種資源,達到最優的配置,用最好的服務打造最佳環境。這就要求管理者要勇于打破舊的框框,轉變管理思路,大膽探索全新的服務思路。“細節決定成敗”,孔令斌時刻把自己的認識貫徹到園區招商引資、創新服務中,市場招商、文化招商,打造總部經濟品牌。這張牌,已經被市場所認可,豐臺科技園聲名鵲起。
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弘認為,總部經濟依靠現代便捷的交通網絡和通訊條件,實現了企業總部與制造功能在地域上的分離。借助于這一理論,豐臺科技園逐步跳出單純以細分產業方式發展園區的思路,以功能的劃分來實現產業在空間上的聚集。
與此同時,在北京等中心城市,總部經濟發展正悄然形成并迅速推進。豐臺科技園抓住這一機遇,逐步把總部經濟的理論用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在產業規劃、空間規劃、政策服務上,逐步構建出一套發展總部經濟的模式。“就產業規劃而言,豐臺科技園把科技企業研發、管理、營銷的功能作為首選,而逐步放棄科技企業制造的功能。”孔令斌說,在空間規劃上,豐臺科技園把重心轉移到提供給企業總部更為合理的空間形態上,并逐步構建企業總部政策服務平臺,滿足總部經濟發展所需的環境要求。
今天看來,總部經濟的發展模式,有效地規避了第一階段空間與產業集約化的難題,空間資源節約利用,產業結構顯著提升,企業容納能力大為增強,城市發展景觀大大改善。
總部經濟模式引領下的豐臺科技園,園區逐步擺脫了工業園區模式的束縛,2006年,豐臺科技園已擁有2000家高新技術企業,5年間累計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300億元,比第一階段10年技工貿總收入總和整整翻了6倍。
企業總部依托周邊良好的商務設施、文化氛圍、人才環境和市場條件,獲得更多可供發展的資源。但今天總部基地周邊商業缺口依然很大。
2008年
商業設施增加總部活力
如今的豐臺科技園活力四射,總部經濟與高新技術產業深度融合。“總部經濟是分工經濟,但本質上又是一種合作經濟。”趙弘認為,總部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分離在外的,總部經濟區的活力更多地體現在商務、文化和交流的氛圍中。
56萬平方米的國美廣場可謂占據了總部基地的大門,在四環入口處形成一座涵蓋高端商務、購物中心和星級酒店的“雙子”新城,與9號地鐵線擦肩而過。作為國美廣場的首席顧問,李春材清楚地看到總部基地數百棟辦公樓蘊藏的商機。“有100多萬人口的社區對商業的需求必然殷切,基于此,國美才敢打造一個56萬平方米的商場。”據李春材介紹,專注于社區商業的國美正在尋求與總部基地的結合點,用健康、自然、節能的方式來規劃社區商品配置。不但滿足住宅社區,也滿足辦公社區,更滿足大社區的概念。
作為京西南地區最大的單體商務中心,國美廣場緊鄰總部基地第三期。“總部基地自身定位非常高,切合總部基地概念是商業發展的前提。”由于鄰近地鐵站,國美廣場已經預設10萬平方米的地下商場,旁邊還有北京最大的汽車交易市場。“現在的問題是缺乏組合,區域經濟的銜接與配合還不到位。”李春材說。
經歷過由工業科技發展向總部科技過渡的豐臺科技園,園區國際化交流和國際化經濟發展合作的比重越來越大,建設中的托普科技園和總部基地東區將成為園區國際化交流的中心。不難看出,豐臺科技園將繼續以總部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利用兩者融合帶來的高成長性、高生命力、高聚集力、高輻射力,構筑起創新活躍、要素集中、經濟發達、區域和諧的科技型總部經濟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