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危機誰主沉浮?★
2008年9月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百姓創業的環境也產生了影響,創業者感受到了經濟寒冬給企業帶來的陣陣寒意。金融危機到底對中國的百姓創業活動帶來了哪些沖擊?創業者應該怎么面對挑戰與機遇,在危機中尋找轉機,確立生存之道?報告對上述問題做了一一回答。
金融危機的沖擊波
調查涉及的3306樣本中,大部分創業者認為金融危機對自身企業存在影響,占樣本總量的62.54%。而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企業中,外部環境受到影響比較大的為股份制企業和私營企業;從行業所屬看個人消費服務業所占比重最大(18.42%),農業受影響程度極小。與大部分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企業并存,也有極少數創業者認為金融危機對于自身企業沒有影響,這一比例僅為樣本總數的13.65%。調查結果顯示,那些資金規模在20萬以下、員工不足20人的企業所受沖擊相對較小。
企業外部環境風云突變
金融危機加劇以來,企業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國內國際經濟環境均出現變局,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影響。在風云突變的外部環境下,產品需求下降、利潤減少、融資越發困難、很多出口業務的終止使企業被迫轉內銷。
不同企業受到的沖擊存在差異性。對于不同性質的企業,股份制企業外部環境變化最大;對于不同行業的企業,基礎服務業外部環境變化最大,加工業其次,農業受影響程度極少。
危機下的挑戰與機遇
金融危機讓近半數以上的企業出口減少,但企業出口減少的降幅最多不超過30%。大部分企業的利潤率受到直接影響,利潤下降幅度多在20%以下,極少數的企業利潤下降率超過50%以上。為減少金融危機帶來的傷害,不少企業通過裁員減薪等方法來減少成本,但研究發現,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國內企業裁員規模多在50人以下。其中,約40%的企業在危機來臨時并沒有進行裁員,而70%以上的企業即便裁員也不超過10人,裁員較多的企業,所占比例極少。
但歷次危機都是產業重組的起點,危機總是會帶來資產重組、并購的機會。商品價格下降,有利于緩解國內通脹壓力;加大技術引進力度,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研究發現在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方面,創業者最為認可的是對企業流程的改進與組織、企業管理的改善方面。
危機下的生存能力
金融危機引起的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使企業的生存能力經受了一次考驗。本次調查將影響企業生存能力的因素分為五個方面:環境因素、資源因素、組織因素、戰略因素以及企業家個人因素。結果表明,創業者認為它們對企業的生存影響都是正面的,而數據對比顯示,資源因素的影響最大,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相比于無形資源(包括聲譽、組織、技術等),創業者認為有形資源(包括原料、設備、場地等)更加能夠影響企業的生存能力。而戰略因素對企業的生存能力影響最弱。
企業家個人因素在不同性質的企業中體現出的差異性最為明顯,也是提高企業生存能力的關鍵因素。對于企業家的作用方面,調查將其分為17個方面,結果顯示創業者對企業家的作用持正面評價。而他們最為重視的企業家能力是制定“正確的公司戰略”,其次是企業家應該擁有“很強的團隊合作能力”。相對而言,創業者認為最不重要的能力是企業家能夠“找到合適的投資人”。
危機中的變局
金融危機對企業的震蕩還在,但創業者對于未來市場的恢復抱以比較樂觀的態度,絕大多數創業者認為自身企業能在未來兩年內恢復到正常水平,這一比例占樣本總量的70.16%。參與調查的創業者同時表示,金融危機也為企業帶來了機遇,最主要的體現在有助于改進企業流程和組織、改善管理方面。而且創業者普遍期待通過內部節約成本、擴大市場規模、改善企業管理以及提高產品質量;外部靠政府采取有利的幫扶措施,改善融資環境、政策支持以及稅收優惠等,共同促進,渡過難關。
作為國內唯一的百姓創業致富調查報告,連續四年的發布,不僅填補了百姓創業研究領域的空白,也迎合了“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的形勢。同時,報告展現的第一手數據與專業分析,也將會對政府和相關研究機構的工作、百姓創業實踐發揮啟迪與指導作用。
2009年8月19日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