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達800噸、高達42米的“巨型葉片”懸在空中;36個巨大的傘狀鋼結構宛如36朵鮮花直插天空,這就是即將于9月26日開幕的第七屆花博會主場館的奇特建筑造型。而記者面前朝氣蓬勃、干練爽朗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花博會”總設計師張利,更是語出驚人,“建筑設計不靠賣弄‘色相’”。
“不同于以往花哨的植物園式花博會,張利此次設計了一屆稍顯規矩的花博會,但它能更長遠地服務于城市功能定位!
在5家競標單位中脫穎而出
“建筑設計不靠賣弄‘色相’,設計靈感更不能只從形式上尋找!睆埨麑ú⿻O計的總結頗有些令人玩味,這個曾獲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并長期在國外建筑界游歷的年輕人,對中國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美體味得很深、很冷靜、很獨特。
“最初提出設計方案時,有5個單位參與競標,當時,我們發現很多設計方案都是在玩造型,因而對自己這個造型不‘炫’的設計有些懷疑,不知道方案是否會被接受。這是一個稍顯規矩、理性的建筑,但有表現力,我們力求建筑設計在資源與效率間尋找平衡。其實奧運熱過后,政府對于建筑設計的態度開始歸于理性,那些折騰、熱鬧、炫目的東西都成為過去了,在一輪一輪的競標中,這樣的設計理念反而讓清華的方案脫穎而出!
為把“花博會”設計得格調高雅,張利全面分析了前六屆花博會的情況,“花博會一般是在一線城市的郊區舉辦,但還停留在農業經濟的層面,前六屆的展覽場地頗有些植物園的味道,參展題材很多,但很花哨。”張利表示,而北京的這屆花博會秉承著高水平、有特色、品位獨到的理念,不光為花博會而設計,更重要的是,讓建筑本身更長遠地服務于城市功能。
亞洲最大“葉片”點亮花博會
花博會場館地處順義區枯柳樹環島,這是一個緊鄰京密路、京承高速的重要城市節點,車流量很大,而且,枯柳樹環島及周邊區域已在順義區新城規劃當中,未來,這里會是一個重要的城市標識。因此,花博會場館的設計對整個枯柳樹環島的輻射顯得尤為重要。
一個巨型“葉片”的地標由此誕生,這個本屆順義花博會最具標志性的建筑,被稱為亞洲最大的“葉片”,重達800噸、高達42米,頂部采用不規則的鋼結構拼裝而成,是目前國內采用張拉膜結構面積最大的建筑。
整個造型鋼結構重800噸,長113米,跨度80米。這些密密麻麻的鋼管直徑最大為0.7米,相當于半人高,頂部離地面42米,組裝工序極其復雜。張利表示,這個巨大的“葉片”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支撐,如果邊緣太弱,就會產生很多問題,比如浮力、支撐等。
“鲇魚效應”激活配色
花博會(北京展區)由主場館、室外展區、北京國際鮮花港、和諧廣場組成。遠遠看去,一片紅白相間的建筑群赫然映入眼簾。
在幕墻的顏色選取上,由于第一次配色保守,不敢選鮮艷的紅色,張利和他的團隊選擇了一個色系的暖紅色,然后按照1:1的足尺度來實驗。當時,所有人都表示懷疑,覺得這個顏色不夠鮮艷,有人建議,要不更換更鮮艷的顏色,或者加進其他顏色。但問題是,一部分材料已經加工了,如果臨時更改會造成很大的浪費。于是,張利和他的團隊決定孤注一擲,新加入一個不同色系的紅色,意想不到的是,加入一個不同色系的紅色,反倒讓色彩飽和度更好了,紅色更鮮艷,白色更光亮,整個效果猶如“鲇魚效應”一般。
4座造型相同的長方形建筑構成的建筑群,因為建筑表面用“1、2、3、4”4個阿拉伯數字而特別耀眼、醒目,這個造型讓人印象特別深刻,“每個展館其實都有編號的,何不在房子上用大尺度來表現數字,并放大到最大呢”?張利這樣解釋他的構想。
36把“花傘”可集聚雨水3.4萬噸
節地8公頃、節能60.8%、節水3.4萬噸……花博會主場館嚴格按照“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節時”五節約的設計理念,統籌規劃,科學施工。
“花傘形”造型,是主展館最令人矚目的特點。據張利介紹,每把“花傘”都有花莖、花冠和花蕊,而且兼具多種功能,高達39.3米的花莖既是梁柱,又是集雨管;576平方米的花冠既是遮陽棚,又是集雨膜面;花蕊則是天然的抽風換氣裝置。
36把張開的鋼結構花傘構成了整個花卉物流港建筑體系中最核心的部分。這些花傘除了造型美觀外,還具備收集雨水的功能。它們猶如36個巨大的“海碗”,在雨天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下雨時,雨水由花傘膜結構上安裝的“虹吸”吸水裝置引入固定在花傘支撐柱上的軟管,最后進入蓄水池,可被用來灌溉和沖洗廁所。有關人員算了一筆賬:以北京市400毫米/年降水量計算,花傘結構每年可集聚雨水3.4萬噸,相當于320戶城市居民1年用水所需,約占物流港全年用水的14%。
考慮到花傘在冬天可能會積雪,張利在花傘頂部還設計了電加熱裝置,當積雪達到一定程度時,電加熱裝置會自動啟動,從而將花傘上所覆蓋的雪融化成水,進入集水管道。
“資源和效率是整個設計的原則,在空間上,要提高使用率,減少浪費,時間上,要兼備更多功能,要以可持續發展方式進行設計!睆埨硎。
中庭成為“不用電的中央空調”
花傘結構下部的密閉空間構成了場館的中庭,中庭利用環保節能的建筑設計理念和高科技材料,起到了局部氣候調節的作用,可使場館內部空間保持冬暖夏涼,被稱之為“不用電的中央空調”,具備通風換氣和調節溫度兩大功能。
張利說,中庭夏季降溫利用的是熱壓效應,其關鍵點在于花傘頂端的花蕊,即玻璃錐。白天,玻璃錐結構受太陽光直接作用,溫度升高,熱空氣大量凝聚上升,從而帶動中庭空間內的空氣向頂端積聚,帶走熱量。與此同時,室外新鮮空氣通過展館內的通氣口和打開的窗戶進入展館內部。如此反復循環,展館內可長期保持空氣新鮮,并保持使人體較為舒適的溫度。
見過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人,無不被它精美的雙層淡藍色膜結構所吸引,這種結構的學名英文縮寫叫做ETFE。“花傘”結構的頂端,也有一層白色薄膜,它的學名英文縮寫為PTFE,和“水立方”所采用的ETFE膜是“孿生兄弟”,都有著“塑料之王”的美譽。
與ETFE膜具有的透光性強、隔熱性弱的特點相比,PTFE膜在透光性與隔熱性的平衡上更具優勢,更適用于花卉展覽的要求。它的透光性為12%,遮陽系數為0.2,和普通室內懸掛白色紗簾的采光隔熱效果類似,既保證了光線的充足和柔和,滿足人們觀賞花卉所需,不至于刺眼,又使室內溫度不至于受天氣影響產生較大變化。
中性設計以備后續利用
與奧運會一樣,花博會也面臨著場館展后利用的難題,“場館的功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尤其是場館的后續利用非常重要,從長遠來看,有利于一個城市的發展”。因此,早在設計之初,花博會場館的會后利用已在張利所在設計團隊的規劃之中。
“我們的設計是讓它具備中性的特質,以利于以后的改造!睆埨嬖V記者。展館的室內設計為其功能利用提供了很強的靈活性。比如一、二兩層層高8米,為花卉展覽提供了充裕的空間,會后仍可承接大型專業展覽。三層以上層高4米,會時作為參展單位的辦公用房,會后稍加改造即可轉變為辦公或其他綜合功能。主場館的交易中心采用全數字化的設計,會時作為新聞中心,會后將成為北方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
主場館北京國際花卉物流港,不僅滿足10天花博會的會展需要,順義區對其定位是國內迄今為止最大的集花卉展覽、物流、研發、交易于一體的專業性場所,未來,這里將成為北方乃至全國最大的花卉物流交易中心。
商報記者 劉妮麗/文 車亮/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