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成都方案向銀監會申報
國內首家消費金融公司將正式落戶上海浦東,股東分別為中國銀行、百聯集團、浦東新區政府。
記者了解到,中國銀行總行聯合浦東新區政府已經出臺新方案,極富戲劇性的是,原先和上海銀行簽署建立消費金融公司協議的上海百聯集團被“拉攏”過來,成為浦東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東方之一。
“這次達成的新方案是由浦東新區政府高官親自出馬,為中行和百聯集團牽線搭橋。以成立消費金融公司5億元規模計算,三方目前的出資比例大約是中行為大股東占51%,百聯集團占33%,浦東新區政府出資16%。”9月14日,一位接近上海金融監管部門的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此前浦東建立消費金融公司方案遲遲未上報,就是因為中行一直希望和百聯集團“合伙”,百聯每年高達300億的消費額,成為中行瞄準的“大蛋糕”。由于百聯早先和上海銀行簽署了相關協議,所以中行羞于“插足”,最終還是由浦東新區政府出面才“搞定”。
方案敲定內幕
上述人士表示,如果不是浦東新區高管出面,浦東建立消費金融公司的方案還要拖延,對于原來的方案,中行雖然沒有表示不滿,但也始終不肯透露原因,直到浦東新區政府提出聯手百聯集團,中行才一錘定音。
記者也了解到,上海黃浦區上報的方案早已擺在銀監會的案頭,而金融監管層則在等待浦東的消費金融公司方案。
“為什么浦東的消費金融公司不是由中行上海分行參與,而要由總行出面籌建,就是希望能找一家實力匹配的合作對象,但是上海一些商家無論是中資還是外資,經營的范圍都單一,而百聯集團是國有獨資公司,經營范圍極其廣泛,它是國內零售業百強中的第一名,這樣的實力才是中行心儀的合作對象。”9月16日,一位了解內情的銀行人士告訴記者。
據可查資料顯示,百聯集團擁有遍布全國25個省市共計7180家營業網點,幾乎涵蓋了國際商貿流通集團現有的各種業態,如百貨、標準超市、大賣場、便利店、購物中心、專業專賣和物流等,在職員工超過5萬人,從業員工17萬人,是國內最大的流通產業集團。這完全可以解釋中行此前為什么不愿意上報方案。
在上述銀行人士看來,率先選擇在浦東建立國內第一家消費金融公司無疑具有“標桿”作用,股東方的選擇必須極其講究,中行一直意在和百聯合作,無奈百聯已“牽手他方”,中行自己出面商談,存在諸多麻煩,但是其又不愿意透露真正想法,這才拖延了上報時間,但是浦東新區政府已經等不及,在了解了中行的想法之后,由政府出面協調,最終才敲定了這一新方案。
300億消費蛋糕待分
記者了解到,這一新方案將盡快上報,浦東消費金融公司也有望在年內成立。而在這一場上海兩區搶建消費金融公司的爭奪戰中,中行成了最大的贏家,百聯集團諸多零售領域高達300億的消費蛋糕,不啻是一塊超級“蛋糕”,美味且誘人。
在百聯集團的架構中,記者發現,上海百聯商業連鎖有限公司是其子公司,成員包括上海新路達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好美家裝潢建材有限公司、上海三聯(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第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華聯家維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上海華聯王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文化商廈、藍格賽—華聯電工器材商業有限公司、上海華聯集團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截至2008年底,經營規模超過100億元。
另外,上海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則是百聯集團的核心企業,擁有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上海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東方商廈有限公司、永安百貨有限公司、上海新華聯商廈有限公司、上海婦女用品商店、百聯世茂國際廣場有限公司、上海又一城購物中心有限公司、一百商城分公司等商場,年銷售額超過200億元。
9月16日,中行一位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百聯集團的零售除了不能賣房和賣車以外,幾乎囊括了所有的經營范圍,中行無論如何也要和百聯聯手,而新成立的消費金融公司,前景無疑一片光明。
而作為首批試點消費金融公司的四個城市,除了上海正在“積極備戰”,在北京和成都,也有兩家銀行向銀監會申報消費金融公司方案。此前,北京銀行董事會發布公告稱,該行將獨資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注冊資本3億元;成都銀行也有意成立消費金融公司。
“相比銀行獨立出資成立消費金融公司,顯然,銀行和商家聯手更能夠打開市場,中行和百聯的聯手原因就在于此,不過由于四地的消費水平和生活習慣不同,組建消費金融公司的模式也無需雷同,關鍵還是找到成功的運營方式,在上海,如果銀行獨立組建消費金融公司,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須要有強力的合作商家,而在北京、成都和深圳,就看各地的商業氛圍了。”9月17日,上海銀行業一位負責人如是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