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消息:埃菲社2 6日發自北京的一篇述評說,毛澤東建立共產主義政權6 0年之后,人類歷史上最迅猛、最徹底的工業化和開放進程使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當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起步之時,"舵手"毛澤東不得不在借鑒蘇聯共產主義原則的基礎上重建經濟,包括土地集體化、工業國有化、限制外國企業和資本。
遵循蘇聯模式,中國開始執行5年計劃,直至毛澤東為提高農業產量而提出"大躍進"。后來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中國的發展速度放緩。
專家指出,在新中國誕生后的頭30年,中國經濟獲得了飛速增長,因為當時的經濟基礎過于薄弱,經濟政策就顯得更加有效,因為"將1元變成2元比將100萬變成200萬要容易得多"。
但1976年毛澤東去世之后,鄧小平在1978年推動經濟改革,中國的發展大爆炸時期才真正到來。這一年,中國經濟在世界排第32位,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1.8%,80%的人口是農民。
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在東部沿海地區設立經濟特區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開端。
統計數據表明,中國領導人奉行的向貿易和外資開放的戰略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30年來,中國取得了9.8%的年均增長率,如今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的6%。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的對外貿易增長了數倍。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快速增長的模式加大了社會不平等現象,中國的基尼系數是0.46,略高于0.4的社會警戒線。
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有預測顯示,中國將在一兩年內超過日本,在2030年左右超過美國,那么中國的新興經濟體還要當到什么時候?
埃菲社25日播發的另一則電訊說,作為柏林墻倒塌之后仍屹立不倒的共產黨政權,充滿矛盾、但注定了要在本世紀同美國平起平坐的中國即將在10月1日舉行盛大的閱兵式,慶祝建國60周年。
回顧歷史,我們看到的是飽經風霜、起起伏伏的中華文明,但官方只愿強調最近60年取得的成就,包括中國躋身核大國俱樂部和重返聯合國。
當然這些天人們更愿意回憶起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鄧小平開創的改革時代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根本的政治制度并沒有發生變化。
中國取得的成績是驚人的,國內貧困人口的數量從1978年的2.5億減少到2500萬。香港回歸、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人第一次太空漫步,以及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都是共產黨政權引以為豪的大事。
中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也是付出驚人努力來拯救大熊貓等瀕危物種的國家,中國是農業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同時又有著在太空領域同美國和歐盟一較高下的能力。
10年來,中國已經放棄了在國際舞臺上保持沉默的作風。如今的中國是活躍在非洲和拉美的投資者,作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中國也是幫助世界擺脫經濟危機的重要一員。
中國希望同所有國家保持友好關系和貿易往來,包括在國際上陷入孤立的伊朗和朝鮮。在60年的共產主義之后,中國政權的未來在哪里?中國領導人認為,毫無疑問,中國能夠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內領導世界。對摒棄了上世紀60年代的理想主義、缺乏革命熱情的中國人來說,似乎出路在于緩慢的發展競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