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點子+一份令人信服的商業計劃書=3至6個月(最長不超過一年)的“零成本”創業。照常規,這個等式怎么看都有點左右不平衡;可這個“等號”真的畫上了。 近日,由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牽頭實施,滬上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新辟了8塊“創業苗圃”,讓想創業的人毫無負擔地嘗試一陣做老板的滋味。其實,苗圃就像是一座加速創業的“溫室”:還是“新苗”的項目在陽光、土壤、水分的滋養下成長,青澀的創業者在“園丁”的幫助下逐漸變得成熟。 眼下,8塊創業苗圃里“栽種”了90多棵“新苗”。在為期半年的“預孵化”期中,準老板們只需琢磨一件事:“接下去我究竟應該向前走,還是向后退?”向前,就要注冊公司,真正擔當起把小苗養活養大的責任;向后,則意味著解散團隊,放棄創業,做回原先的自己。 不注冊也能當老板? 白襯衫、黑西裝、藍領帶,穿著相當職業化的白光正與一位資深的學校校長“閑聊”素質教育,時而“插播”幾句自創的拓展訓練口號。“過去幫公司賣產品,現在是在推銷創業設想。”銷售出身的白光經歷著一次重要的角色轉變。 今年6月,26歲的白光告別白領生活,與5位同樣年輕的伙伴,向楊浦科技創業中心遞交了一份商業計劃書。幾輪答辯之后,這個6人團隊與他們的“優學計劃”成了創業苗圃中第一棵被無償澆灌的幼苗。 “履新”那天,白光啥也沒置備,拎著包就坐進了近十平方米的辦公室。這里電腦、網絡、電話、傳真一應俱全,且一律免費使用;如有需要,苗圃里的公共秘書和財務隨叫隨到,卻用不著付工資。“我們是名副其實地‘白手起家’。”白光帶著記者一路從會議室參觀到洽談區,臉上流露出“無本一身輕”的快樂。 最讓白光感覺輕松的是,自己的公司尚在醞釀,而他還只是個“-1歲老板”。“這是苗圃最吸引我們的地方,不用注冊公司,就能試水商海。”白光說,雖然團隊內部一致看好“優學計劃”,可若不先測一測市場的水有多深,學校能不能接受,心里沒底。半年之后,“即便項目受挫,我和團隊也能輕輕松松退出,既沒有繁瑣的破產程序,也不會牽扯進錯綜復雜的法律關系,風險幾乎為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