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正題:馬老師到底做了些什么,去把淘寶經手的交易額快速從1%提到10%呢?看看這么幾件事:
第一,推線下代購店。讓大叔大爺在街邊便利店下單,然后便利店代為在淘寶上購物然后轉交給大叔大爺。
第二,與湖南衛視合資成立“快樂淘寶”,其項目之一是打造電視購物,讓電視觀眾直接拿遙控器就能在湖南衛視旗下的頻道下單。
第三,推手機比價功能。讓小年輕在逛街時把商品型號發短信給淘寶,即時接受到該商品在淘寶上的價格和店家,回頭再到淘寶上下單。
第一和第二個措施,都屬于把淘寶服務的對象從網民擴展到了非網民,網民的規模是4億,非網民是8億。由于種種原因而隔在互聯網和非網民之間的那條溝,即將被淘寶利用線下代購店和電視填平。第三個措施,是屬于把網民的非網上消費轉移成網上消費,把線下商鋪變成淘寶的“體驗店”。保守估計,網民的線上消費,目前充其量占到其總消費的20%吧。挖掘空間大大的。
如果這幾個措施生效,那么有兩個事情會發生:以前網民只把20%的消費花在網上,以后會上升到50%或者更高;以前只有占中國總人口30%的網民在淘寶消費,以后90%的中國人都會進來。理論上,代購店可以擴展到三四線城市,而95%以上的中國家庭里都有電視。如此一來,淘寶交易額從1%漲到5%或者10%可能只需要花5年左右的時間。
說淘寶也只是拋磚引玉。其實不只淘寶,任何一個互聯網公司都必然有這個動力:把用戶擴展到100%的中國人,這說的是范圍,要全面覆蓋;更要把用戶腰包里的預算掏空為止,這說的是深度,要掘地三尺。
其實很多互聯網公司在過去三五年的歷史上都使用了很多招數,當然都逃不出上面這兩條坐標。
陳天橋是“賺非網民錢”思路的先驅,不過也是先烈。05年盛大做的盒子,就是直接把互聯網接上電視:把95%的中國人一下子整體升級到網民。單刀直入,簡單狂野。當時中國企業家雜志是這么形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