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日有媒體提出“下半年CPI漲幅達7%”的言論,國家發改委6月4日在其官網專門發文駁斥,稱今年不會出現“滯脹”。主要依據為:目前國內絕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且不存在類似雨雪冰凍和汶川地震那樣嚴重的自然災害。因此,要實現兩倍于2007年、2008年的物價增長,實際上并不可能。
今年會不會發生特大自然災害無法預知。筆者要分析的是,“絕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如果屬實,這種現象對我國經濟來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供求關系決定價格變化,價格變化反映經濟運行質態,而經濟運行質態又決定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的變化。正常情況下,經濟運行質態越好,市場供求關系就越平衡,價格也就越穩定。相反,市場供求關系不平衡,價格經常處于波動狀態,甚至嚴重波動,說明經濟運行狀況不好,經濟運行質態不高。
那么,我國經濟目前的運行狀況與市場供求、價格之間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呢?部分商品特別是生活必需品價格的異常,是不是經濟運行質態的反應呢?目前的經濟運行質態和發展趨勢,是否能夠保證物價不出現明顯上漲、居民不產生強烈的通脹預期呢?
如果經過深入的調查,確信目前存在“絕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那么,對后危機時代的我國經濟來說,這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支撐中國經濟率先復蘇和超出預期的增長,主要是政府投資的強力拉動,是一種外力,而非經濟內生力的激發。更重要的是,消費需求還沒有從根本上被激發出來,也許正是因為消費需求的嚴重不足,才導致“絕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
需求不足不僅表現在居民消費這個層面,也表現在企業消費層面。一方面,居民消費因為受收入增長緩慢、通脹預期增強、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內生動力不強,從而影響整個消費市場的興旺;另一方面,由于消費市場需求嚴重不足,導致企業生產運行不正常,效益下滑,繼而影響到職工收入的穩定增長。正是因為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脫節,才直接導致了“絕大部分商品供大于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