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財政部牽頭制定的規范地方融資平臺的新政策——《地方投融資平臺基本處理意見(初步)(以下簡稱《意見稿》),或因地方的強烈反對,近期難以出臺。
“地方債”之所以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是因為有最新的消息稱,地方債務已從4萬億飆升至7萬億,這引起了決策層的高度重視。
5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問題作出了具體指示。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規擔保承諾行為。4月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溫總理也曾強調,將重點抓好“加強地方融資平臺公司貸款風險管理”的工作。
與此不對應的是,此前一度熱議的《意見稿》卻遲遲沒有出臺。據悉,這項政策由財政部牽頭制定,試圖對融資平臺進行規范限制,以遏制其膨脹速度,參與部委還包括國家發改委、銀監會和審計署等部委。
新政或延遲
“《意見稿》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何時出臺還不知道。”6月4日,一位財稅專家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據悉,《意見稿》將從地方和銀行兩方面入手,禁止違規擔保。銀監會也曾明確規定,地方政府承諾函和人大決議的擔保均為“無效擔保”。不僅如此,去年底財政部發出通知,要求規范地方政府及其平臺公司的舉債和擔保承諾行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中地方政府和人大所開具的“擔保函”無效。
早在2月,相關部門就在各省市負責人間對《意見稿》進行意見征求,但時至今日這項新政也尚未出臺。“《意見稿》的部分內容遭到了地方的極力反對。”一位地方發改委內部人士坦言。
該人士解釋,《意見稿》明確規定地方政府和人大所開具的“擔保函”無效,“嚴禁平臺公司直接或變相以政府信用提供擔保。”此舉意味著地方融資平臺今后無法以政府信用為名獲得銀行貸款。
據了解,去年在“保增長”的掩護下,地方融資平臺爆發式膨脹,銀監會統計的數字是,僅省市一級的平臺就有3800多個,就融資方式看主要是依靠寬松貨幣政策獲取的廉價貸款。據估計,2009年9.59萬億元信貸中,投向地方融資平臺的高達40%,這使得地方融資平臺的全部貸款余額高達創紀錄的6萬億元,負債率達60%以上。
對于呼聲頗高的政府債券,《意見稿》也有明確表述,稱“地方政府舉借債務實行審批制”——符合條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經國務院審核同意,并經當地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可在規模限額內發行政府債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