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相比iPad,報紙有個優點,拿它拍蒼蠅不心疼。 這個玩笑有點“損”。反正自從網絡媒體興起,傳統紙媒已經飽受擠兌。面對iPad、手機等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新一輪沖擊,其實不少紙媒正在應對:推出“移動版”。 上個月,國內最大的報刊訂閱網站“蜘蛛網”在業內率先發布了“數字報刊系統”,董事長楊明秋說,年內要幫助1000種報刊亮相移動終端。 “報刊大超市” 借助蜘蛛網打造的系統,各類報紙、雜志的編輯能便捷地將各自的內容送上移動互聯網,而讀者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下載客戶端軟件后,就能在線閱讀報刊。 楊明秋用自己的HTC觸屏手機給記者演示。點擊打開某報頁面,全然不是照搬紙媒版面,而經過了重新編排,更注重圖片的運用和視覺效果。總體上,蜘蛛網客戶端上的報紙和雜志頁面大同小異,楊明秋說,他們開發了兩三種頁面的模板供各家“套用”,有的適合報紙,有的適合偏重“讀圖”的雜志。 對紙媒來說,蜘蛛網的價值很清晰——編輯部不用再費力自行開發移動互聯網應用技術,從后臺到前臺,全都是現成的:這個系統不僅能發布內容,還支持營銷和支付,通過它,編輯部可以為內容定價,向讀者收費。 針對不同的移動終端,蜘蛛網已開發了谷歌、蘋果和Java系統的客戶端,近期還將推出塞班、微軟和MTK(也就是“山寨機”系統)的終端軟件。 為開發整套系統,蜘蛛網花了1年,投入上千萬元,但楊明秋說,這個系統將對所有報紙和雜志“零收費”。事實上,平臺開發完成,“報刊大超市”的“貨架”上多一個品種,新增成本相當低。今后,蜘蛛網將按一定分成比例,與紙媒共享收益。 終結免費閱讀? 觀察蜘蛛網的這個數字報刊系統,最有意思的并不是其技術或者模式,而是紙媒對它的態度。 楊明秋說,他原打算在春節后向公眾推出這套系統,因為吸引足夠多的紙媒合作需要時間。不過,國內紙媒對移動互聯網態度之積極,遠遠超出預想。“我原以為春節前能有150家有意向就不錯了,結果這兩三個月里,簽約的就有100家,明確表示意向的超過了500家。” 楊明秋說,各種紙媒的態度有所不同。總體上,雜志比報紙熱情更高。目前,報紙大多有網站或網絡版,而許多雜志還沒有。與蜘蛛網合作后,雜志編輯部只需一個人上傳內容,就能跨入數字出版。 在報紙中,相對而言,一線城市、發達地區這方面的意識更強,但有些二三線城市的報紙也不甘落后。最容易達成合作的是南方報紙,他們考慮的多是利益問題,認同蜘蛛網的模式;即使自己已經有了iPad應用,也不覺得存在沖突,愿意新增一個渠道。 “跟風”也許是目前紙媒的普遍心態。楊明秋說,報刊對數字化出版發行是摸石頭過河,一個例證是,誰都不知道該給“移動版”訂個什么價。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