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民營企業近年進行“交接班”,兩代民營企業主在產業選擇、創業理念等方面的差異顯現。
改革開放后出現的民營企業家大多依靠制造業起家,品嘗過貧窮的滋味,崇尚“走千山萬水、吃千辛萬苦、想千方百計、說千言萬語”;他們的下一代則銜著“金鑰匙”出生,大多完成了大學教育,有的從小在國外求學,當今社會資本神話和創業明星不斷刺激著他們的神經。
不愿接手“老家當” 20歲的歷雙雙在杭州一所大學念大二,父母在浙江臺州市經營一家塑料模具廠。歷雙雙說,她希望畢業后到外資企業上班,而不是繼承家族企業。她覺得父母為企業打拼十分辛苦,自己一旦成為繼承人,幸福指數會大打折扣。
不少民企“二代”表示,他們不但面臨“接班”壓力,還要應對種種質疑和非議。在家族企業中,許多“一代”的創業團隊由親戚組成,企業內部有著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這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浙江工商聯研究室主任周冠鑫認為,我國民營企業一直沒有完成產權制度改革,基本以家族制企業模式存在。由于民營企業大部分從事的是利潤微薄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最大矛盾是老一代創新能力不足,新一代接班意愿不強。
經過30余年的發展,以一般制造業為主體的傳統產業產能已趨飽和。行業內部龍頭企業的位次格局基本奠定。對于民營企業家來說,新一代不愿意接受傳統產業,其背后是行業發展格局已定的現實。
熱衷資本運作 近年來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創富神話”不斷,受此“刺激”,原先以“實業為本”的民營企業家躁動不安。
在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民營企業家們憑著“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不以利小而不為”,創下如今的產業,以“愛拼才會贏”的打拼精神自豪。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胡宏偉說,民企“二代”大多是獨生子女,大多有國外留學背景,在他們眼里,這些“傳家寶”只是口號。
浙江慈溪一家化纖企業企業主說,他的兒子從澳大利亞學了商科回來后在企業上班近兩年,沒下過車間。
資本市場的“暴富”效應讓一些企業主漸漸失去做好實業的耐心。在晉江一個以服裝、運動鞋等傳統產業為主的縣城,上市公司已有27家。有當地干部表示,上市無疑對企業發展大有幫助,但如此多的公司上市,不乏有急功近利之輩。
晉江市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林永紅說:“如果不能靠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增長,而是都來搞資本運作,就全社會來說就無太多建設性,只是將財富從一個口袋轉到了另一個口袋。”
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歷史時期,傳統產業發展空間日漸飽和,民間投資正從一般制造業向新興產業轉移。資本擁有者的個性和價值取向決定了對資本走向和屬性,也將影響中國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的發展方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