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歷來為黨和國家所重視,這從近年來連續數個中央“一號文件”都鎖定“三農”便可看出。近期來,農產品價格上漲、國際糧荒更加凸顯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而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投入,這就需要農村金融服務的不斷支持。央行日前發布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0)》對2008年以來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了總結和梳理。
“經過這兩年多的改革與發展,我國在構建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金融體系方面取得了不少新成效,金融機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不斷增強,農村存貸款持續增加,金融服務已覆蓋了絕大部分農村地區。”信貸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黃祥斌認為,“與2008年發布的農村金融服務報告相比,此次報告顯示出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正在逐步走向縱深。”
從這份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我國農村貸款覆蓋面比率有所提升,涉農貸款余額近兩年有較大增長。截至2010年末,涉農貸款余額達11.77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3.1%,比2007年末增長92.4%。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國有30個省份實現鄉鎮金融服務全覆蓋,有10個省份實現鄉鎮金融機構全覆蓋,比2009年6月末共計減少服務空白鄉鎮732個,機構空白鄉鎮579個。
業內人士就此指出,能夠取得這樣的進展首先在于涉農金融主體不斷增加。數據顯示,2009年末,全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網點為12.7萬個,占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總數的65.7%。與此同時,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組織不斷出現。
“這是一個喜人現象。”來自工行的分析人士指出,“長期以來,離農民很近、直接為‘三農’服務的金融機構相對來說并不多,農村金融機構多樣化不足,缺少競爭,這造成農村金融服務效率不高、服務不到位,農民融資較難。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組織的不斷出現順應了發展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以及建立功能齊備、分工合理、普惠性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需求,有效彌補了農村金融服務不足。”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已經逐步建立,并正在為服務“三農”發揮積極作用。截至2010年末,全國共組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509家,已開業機構發放的貸款中超過80%用于“三農”和小企業。以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為例,截至2010年末,各地已設立小額貸款公司達到2451家,比上年末增加1280家;貸款余額1975.05億元,比年初增加1201.82億元。在盈利能力方面,小額貸款公司2010年實現賬面利潤98.3億元,其在引導民營資本開展涉農業務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也給未來銀行和小企業合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近兩年金融服務能夠取得較大進展,還在于農村金融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而隨著改革的逐步推進,金融機構的支農潛在能力正在進一步發掘。
兩年多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各相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業發展銀行涉農業務在逐步拓展,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順利推進,郵政儲蓄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的涉農業務均在穩步發展。
當然,由于“三農”天然的脆弱性,搞好涉農金融服務還離不開政策扶持。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近年來在財政補貼和獎勵扶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差別化的貨幣信貸政策等方面,國家都給予了充分傾斜。
在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支持下,近兩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及農村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農村金融服務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遠未形成,涉農金融機構改革仍需深化,農村信貸市場拓展的深度、廣度需進一步提高,涉農金融產品仍有待開發,當前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相對較差等。
對此,有專家指出,要進一步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還需要繼續培育農村金融主體;積極引導商業銀行新增存款投放農村,增強政策性銀行的支農服務功能;著力推進農村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大力增加農村金融產品;加快完善包括信貸、期貨、保險在內的農村金融市場;進一步完善與農村金融相關的政策法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