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士銀行經濟學家安德森認為,中國發展模式迎來了轉折點,最廉價的勞動崗位逐漸從中國流失,其它亞洲國家正不斷擴大其歐美市場份額。中國廉價出口的模式還能否持續嗎?
中國傳統的廉價出口模式遭遇諸多問題
勞動力成本上升,用工荒成為普遍現象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在節節攀升。2010年11月,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給出的研究數據顯示,2010年農民工工資上漲接近30%-40%,而未來3年,每一年農民工工資上漲幅度都將達到30%,最低也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
盡管勞動力的價格在不斷上漲,但“用工荒”仍舊普遍存在。“用工荒”最早出現在2004年,8年后的今天,“用工荒”愈發嚴重,很可能從以往的“季節荒”向“常年荒”轉變。據媒體報道,今年年初,上海、廣東、浙江均出現“用工荒”。在上海的閔行、楊浦、奉賢等區的許多加工企業生產線開工率不足一半。
此外,東南沿海制造業“用工荒”多年前就已出現,而現在隨著一些制造業的內遷,“用工荒”已經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傳統的勞動力輸出大省蔓延,出現了中西部與東部爭搶農民工的現象。
廉價制造業開始向內地和勞動力便宜的地方轉移
目前我國出口的產品大多數是技術含量低、單價低、附加值低的“三低”產品。在原材料不斷上漲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這一部分廉價制造業開始由沿海向內地和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轉移。關于向內地轉移,以富士康內遷最為典型。2010年5月,重慶富士康正式投產;7月,成都富士康動工興建……富士康的內遷一度成為地方政府搶奪的焦點。
廉價出口制造業向東南亞等勞動便宜的地區轉移也十分突出。比如,2010年,越南超過了中國,成為耐克鞋的最大代工基地。耐克公司歷年的年報數據顯示,2001年時,中國生產了其40%的鞋,在各國排名第一,而越南只占到13%的份額;到了2005年,中國的份額降至36%,越南升到26%,排第二;在2009年,中國和越南并列第一,都是36%;到了2010年,,占37%,中國退居第二,占34%。
廉價出口模式代價很大,而且帶來國內通脹
廉價出口模式以犧牲勞工權益和環境為代價
事實上,盡管中國的廉價出口模式帶來了貿易的繁榮和農民工的就業,但其負面效果已經越來越顯現。因為這種廉價的出口模式主要是以犧牲勞工權益和環境為代價。中國出口企業因為多是代工企業,利潤微薄,又因為保持低成本的所謂優勢,反過來壓低勞動力報酬,剝削勞工權益。
據經濟學家何帆的研究,美國勞動力平均每小時工資大約18美元,最低工資標準接近每小時6美元。德國西部工人的工資是平均每小時27.87歐元,東部地區是17.37歐元。墨西哥的勞動力平均工資也達到了每小時4美元,而中國制造業中農民工的工資大多數連每小時1美元都沒有。
何帆的研究顯示,以平均工資而論,在制造、建筑和服務業,中國勞動力的小時工資只有印度勞工小時工資的60%-80%。中國的出口企業盡管發展迅猛,但歸根到底,大量企業依賴低工資、高耗能、高污染的模式是不能長久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