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過大已經成為國內通脹的源頭
更為嚴重的是,長期鼓勵出口的廉價貿易模式已經成為本輪通脹的重要原因。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就認為,貿易順差過大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央行必須購回美元,從而被迫投放基礎貨幣。易綱認為,貿易順差過大是通脹的源頭,較多的貨幣推高了通貨膨脹,進而物價上漲。
Cye數據顯示,從2003年開始,我國的外匯儲備就以每年一千多億以上的規模增加,緊接著就以每年兩千多億、四千多億的規模恣意攀升。2008年,遭遇全球經濟危機,中國的外匯儲備繼續新增4500億美元。到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累計達2.85萬億美元。
經濟學家胡祖六曾表示,目前中國實行的固定匯率制度,使得央行被迫購買外匯,被動發鈔,加上2009年以來的大規模財政與貨幣刺激,是今時今日通脹嚴重的重要原因。據統計,到2010年底,中國央行拋出了近20萬億元人民幣來對沖2.85萬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
產業升級短期內難以實現,廉價出口模式難以為繼
產業升級已經成為一句口號,面臨諸多難題
隨著各地上調最低工資水平以及中國人口拐點的到來,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供給的減少將會成為一種長期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外貿代工企業進行產業升級和創新是必然選擇,但大多數企業往往安于現狀,難以主動求變。因此,盡管政府喊產業升級和轉型的口號多年,但轉型面臨諸多困難。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微博)曾表示,當今加工貿易的某些發展趨勢似乎要將中國固定在國際分工產業鏈低端而無法自拔。曾有人期待2008年的經濟危機可以倒逼“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脫離低端加工貿易泥潭,但國家為了保出口,推行了調高出口退稅等一系列鼓勵政策,“經濟回暖,訂單一來,就沒人再提轉型升級的事了。”因為長期以來的廉價出口,使得企業沒有把精力放在搞研發、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上,而是熱衷價格戰,陷入了激烈的同質化競爭。
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投資驅動,出口所占比例低
近年來,中國GDP增長對投資的過度依賴也充分說明了廉價制造業的難以為繼。據統計,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中國出口在GDP占比達到了35%的頂峰。此后,隨著保增長的壓力和4萬億投資,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對基礎設施的大筆投資和信貸迅速擴張。2009年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48%;2010年投資占GDP的比重更是達到54.8%。
投資比例的逐步增加說明廉價制造業已經難以實現保增長和保就業的目標。但是,不論是投資主導還是外貿主導,國內的內需不足的問題都難以得到解決。投資的擴張強化了行政壟斷和國進民退,反過來會進一步加劇國內消費的不足,而一個內需不足的市場,很難為廉價出口的轉型與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結語:中國的廉價出口模式和所謂的成本優勢是以犧牲勞工權益和環境為代價的,而且還帶來國內通脹,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用工荒的今天,這種廉價出口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但想要實現產業升級又面臨諸多限制。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