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人群體正在逐漸脫離“實業家”的身份。上世紀80年代初,僅僅為了養家糊口,一批個體戶開辦了自己的企業。但30年后,真正以“實業家”身份繼續打拼的并不算多,其中一批中國商人因為種種原因,早早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另一批則華麗轉身,開始金融家或地產商的生活。
然而,對中國而言,實業才是經濟真正的脊梁。如果脫離實業,無論是現在炙手可熱的金融業、地產業,還是現代服務業,都是浮在水面的飄萍。世界上歷史最久遠的企業幾乎都在日本,這雖然有點“倔”,卻是把企業做扎實的一種精神。中國企業如果不能踏實做好實業,很多企業最后都可能面臨“無根”的局面。
當然,做好實業并不表示不能開展其他產業。新產業會幫助企業迅速擴大,沒有幾個新產業支撐,民營企業很難做大做強,社會對企業的認可度也不會很高。比如巨力集團涉及地產業,是因為地產項目在三四線城市資金回籠非?欤麧櫼埠芸捎^。再比如新能源產業,近幾年都呈幾何式增長,也是未來新興產業增長點。選擇好的新產業,可以幫企業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大大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當然,新產業的經營風險也很大,一旦進入一個陌生領域,企業就需要大量專業人才和技術,以及資金支持。從這個角度講,把“本專業”做好可以幫助新產業生根,成為企業的另一根脊梁。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但直到1980年,身處農村的我才感受到“不一樣的空氣”,當時只是覺得能從吃玉米面改吃白面。我的企業成立于1985年,因此我把1985年、1990年和1995年看成三個階段。在1985年之前,搞企業要靠膽識,誰有膽識誰就能發展;1985年到1990年要看情商,很多問題需要“關系”才能解決;而到1990年之后,智商變成最重要的要素。沒有智慧,過去十多年積累起來的膽識、情商都將一去不復返。所以,當時那批企業能留到今天的,都是在智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對于中國民營企業而言,管理和發展沒有一個特定公式,任何企業的經驗都很難在其他企業上完全成功復制。唯一不變的是,對真正求上進、求發展的中國企業來說,創新都是一條繞不開的路。我們常說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最關鍵的就是看有沒有高新技術,是不是有高附加價值。不是“唯一”,就要做到“第一”;不是“獨創”,至少要做到“創新”。這對民營企業來說很難,需要政府、科研院所的政策扶持和支持。
此外,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還需要上下游產業的配合。比如生產鎖具,就需要材料也一起進步,否則會影響企業的技術優勢。現在和國際競爭對手相比,我們的材料沒有優勢,只能通過自己的技術來轉化生產。每個企業都希望它的連帶企業共同進步,因為只有這樣,企業的成本才最低,技術也更有優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