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慈善事業中,家族企業發揮在了重要的作用。在亞洲,財富通常是由三代人以內創造的,企業很大程度上屬于家族內部事務,家族慈善事業正在崛起,家族基金會是家族慈善事業最為個性化和最為具體的載體。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瑞銀對200個家族企業進行調查,并形成了《亞洲家族慈善調研報告》,從亞洲家族慈善的推動力、領域和其他地區家族慈善的差別等多方面進行了考察,調研報告涵蓋10個地區,分別為中國大陸和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中國臺灣和泰國。結果顯示,財富只是慈善事業的燃料,真正的驅動力來自于多方面:延續家族的價值觀,增強家族的凝聚力等等。
根據瑞銀的調查,42%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做慈善的主要推動力是想要確保家族觀的延續和家族的傳承;有39%受訪者覺得教育并鼓勵下一代參與是很重要的;有34%的受訪者家族對某一個領域很感興趣;有26%是想傳承家族傳統;還有13%的受訪者是因為想強化家族的聯系;最后只有5%的受訪者是與家族管理或稅收考慮有關。
在亞洲,通過老一輩樹立樂善好施的楷模,使得下一代形成崇尚同情心、責任感和傳統的價值觀,這種情形十分普遍。Atty.Felipe L.Gozon 是菲律賓最大的媒體網絡之一GMA網絡公司的董事長和CEO,他的童年是在二戰時期度過的,當時食物匱乏,日本軍隊沒收了他們所有的食物,母親堅持將家中的豆子分給沒有任何食物的鄰居。這件事情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并促使他決定從事慈善事業。
亞洲的一些家族企業通過從事慈善事業的方式來增強家族企業內部的凝聚力,菲律賓的Aboitiz家族目前在世界各地有約400名成員,他們有大量的連鎖企業和慈善機構,為了維護家族的凝聚力,該家族制訂了“家族章程”,通過正式的系統來確保家族分子了解家族狀況。新加坡的一位慈善家說,正式的機構可以幫助將家庭成員團結在一起,因為他們在追求共同目標的同時,能夠意識到他們將家族財富用于一項值得付出的事業。
通過慈善事業來培養家族下一代人員的能力,培養領導與管理能力也是參與慈善重要的推動力之一,對于那些沒有企業管理經驗的家族成員來說,家族慈善事業可以幫助他們獲得必要的知識和經驗,為進入家族企業做好準備。
在家族慈善的捐贈重點方面,亞洲家族企業非常重視其自身歸屬的社區,慈善行為受到歸屬關系、領域、影響以及實用主義等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亞洲的家族慈善事業主要關注他們自己的國家、老一輩曾經居住過,以及自身所屬的社會語言群體。
如新加坡華裔家族的慈善資金大部分捐贈流入了中國,而印度裔家族的大部分捐贈流入了印度。調查報告表明,2010年,亞洲家族慈善的70%用于其所屬國家的捐贈,只有16%用于國際性的捐贈。
在捐款領域上,亞洲家族慈善事業主要集中于教育、健康醫療、扶貧/發展和賑災。2010年,這四個領域占全部捐贈的60%。其中教育吸引的家族捐贈遙遙領先于其他領域,參加調查的受訪者表示將會把今年慈善捐贈總金額的35%用于教育領域。
教育慈善捐款有深刻的文化根源,通常與儒家思想、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傳統相聯系。另外一個原因是,亞洲的家族慈善家認為,為教育捐款是最基本、最可持續的戰略,可以幫助個人和社區脫離貧困,改善總體生活質量。中國香港的李兆基對教育的評價就是:我們重點關注教育,因為教育具有杠桿效應,一個教師可以教十個學生,十個學生可以教100個學生。
對于多數亞洲人來說,從貧窮到富裕是這一兩代發生的事情,亞洲很多家族企業創始人沒有機會接受到高質量的教育,他們的經歷促使其對教育進行捐贈。中國房地產開發商黃如論在12歲時被迫輟學,這使得他將很大一分部分資金捐贈給教育事業。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在童年遭到了類似的困難,當年他得到了一小筆捐款,這使得他后來捐贈大筆資金扶持教育。
在印度和中國大陸,初等教育和成人技能培訓仍然是捐助的重點,在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和中國臺灣,人們更為重視大學教育、特殊需求教育以及弱勢國家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恒基地產的李兆基家族的捐贈重點是提高中國農村人口的技能,尤其關注醫療和基礎設施發展領域的技能培養。晨興集團的陳啟宗家族在中國科學院內設立了晨興數學中心,并設立了晨興數學獎,并為名牌大學有需要的學生提供獎學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