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些習慣在開放環境里運作的西方企業來說,怎么在中國運營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中國入世談判時美方的談判代表巴爾舍夫斯基說。
文化認同路漫漫
南方周末:入世以后,中國市場接軌世界,中國制造輸出到世界各地,但有人說,中國的商業文化并未與世界接軌。你怎么評價?
巴爾舍夫斯基:我認為說得沒錯。中國的法律制度仍不完善。中國必須形成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尋求更大的透明度,更多地依賴規則而非關系,更加追求公平交易。
當然,另一方面,中國完善法律方面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10年或15年前,中國的很多法律條文并不對外公布,甚至無法獲得。外國企業在中國并不受歡迎。即便這些外國企業進駐中國,仍然存在各種障礙,甚至中國法庭都無法解決。
中國在過去數千年中形成的經濟制度與西方有太大不同,因此變革顯得困難重重,不僅需要法律制度的更新,更需要一種文化認同,認同這種變革的意義,而這確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規則透明最關鍵
南方周末:在您看來,商業文化的形成最關鍵的是什么?
巴爾舍夫斯基: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規則以及如何運用規則的絕對透明,決策過程以及受到挑戰時的絕對透明。規則透明能讓個人或者公司在遵守法律制度時“感覺舒服”,會讓他們覺得受到公平對待而心存感激。我覺得,制度透明,非常非常重要。
對那些習慣在開放環境里運作的西方企業來說,怎么在中國運營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跟所有的競爭者一樣基于相同的規則、獲取相同的信息,可以公開的交流,若無極端情況不會受到審查。西方企業需要考慮的是,自己究竟能不能在中國法律設限內生存?
我非常希望中國政府能更加信息公開,也希望外國企業可
以繼續嘗試與中國政府溝通、合作。這樣才更有利于中國的發展,也利于外國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
應增加商業借貸
南方周末:有人說,入世十年,中國依靠外向型經濟驅動。金融危機之后,歐美市場漸趨飽和,但國內的消費需求并未培養起來,中國正吞食畸形經濟結構的苦果。你怎么看?
巴爾舍夫斯基:確實,中國需要重新平衡自己的經濟結構。中國近年的經濟增長多由投資和出口拉動。事實上,中國當下由內需拉動的經濟增長占GDP的比重甚至比20年前低。現在中國經濟過度依賴海外,如果美國、歐洲經濟浮動,中國出口也隨之浮動。而中國內需能保障經濟穩定。
有很多方法可以擴大國內需求,但是最重要的是,應該明白國內需求本身與中國的銀行系統有關。中國的個人儲蓄利率非常低,然后銀行以非常低的利率將資金貸給那些資金使用效率非常低的企業。如果中國希望獲得國內需求驅動的經濟增長,那就必須提高存款者所能獲得的回報,這是中國家庭的第二種收入來源。
中國還應該加快金融系統的現代化進程,為能創造內需的企業提供多種融資渠道,同時為家庭提供多元化投資渠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