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林先珍還告訴他,這是一筆長期投資,200萬花完了還會有。“他們相信我是因為相信蘇菂,沒有人會輕易把錢交給一個陌生人。”
11月份,莫小翼看團隊、思路均已成熟,產品也即將上線,便在商業區租了正式辦公室搬出了車庫。他的手繪logo“蔥頭”還貼在墻上,并肩戰斗過的其他創業團隊一抬頭就能看到。
入駐過車庫的團隊有30個,壯大后陸續“出庫”,在這里拿到投資的團隊也已超過了10個。在車庫門口,有一幅巨大的座位分局圖,已被長期征用的桌子涂成黑色,釘上名片和簡介。
這些“常住人口”不只是創業者,還有投資人,某投資公司干脆提出買下一堵墻,專門貼自家經理名片和收集創業計劃書。
投資人也愛喝咖啡
每周二,險峰華興創投投資經理王京都會從東三環穿城而過,到車庫喝一天咖啡。他管這種方式叫“值班”,做了一塊桌牌放在專用座位上“守株待兔”,最高紀錄一天見了20個創業團隊。通常他都會很晚才走,因為當天晚上正好是TMT圈的老牌沙龍“IT龍門陣”。
偶爾周四,他也會去坐鎮3W咖啡的“投資人下午茶”,發現那里的創業者更成熟、有規模,所有項目也都經過了預約和篩選?臻e的時候,他則會與周圍互聯網公司的朋友約在貝塔喝咖啡,因為那里的咖啡本身在圈里有一號。
貝塔是第一塊互聯網主題咖啡品牌,第一家店開在杭州阿里巴巴總部附近。當時著名產品設計師白鴉離開百度加盟支付寶,每周末組織同行朋友在家中聚會,久而久之發現需要一個Cye自己的地方作為公共據點,就開了一家咖啡館。誰知這群人能量太大,很快聚集了杭州的互聯網主力,一家成天貓在這里的公司做出了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后來被阿里巴巴收購變身阿里云手機。貝塔的名號迅速打響,北京、廣州的股東們心思一動,分別開了分店,定位相似:小圈子的私家客廳。
縱使互聯網、創投界近20位高層股東齊齊隱身,北京貝塔也很難低調。所在的樓是地標,周圍大公司都愛來辦活動。樓上創新工場會議室不夠用,自然就平移下來開會。股東之一、某視頻網站副總裁大龍說他們并不在意賣出多少杯咖啡,咖啡館只是平臺,幫股東們穿針引線、解決問題才是關竅所在。
與財務報表相比,他更在意朋友們是否喜愛咖啡的口味。店長Ken以前是今日美術館樓下藝術家們交口稱贊的重復咖啡館店長,現在做咖啡給互聯網大佬喝,李開復也很喜歡,這遠比流水翻番給力。換言之你若不是自己人又不夠大牌,咖啡就只是咖啡。
品不出貝塔的滋味,8月新開的3W適合還在路上的互聯網人進修和聚會。發起人許單單是一位互聯網投資分析師,起初只想開個小店方便聚會。誰料微博上一吆喝大佬們紛紛響應,一周便拉出了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人沈南鵬、新東方聯合創始人徐小平、騰訊創始人之一曾李青、和玉私募股權復合基金合伙人曾玉等109位豪華股東名單。
這里的招牌是沙龍,一個月最多辦過28場主題沙龍,下了班來吃飯、會友、聽演講一氣呵成,是其販賣的生活方式。當然,偶遇大牌股東的概率也很高。不久前的電商沙龍,從不露面的淘寶精油大王、“阿芙精油”創辦人雕爺坐館傳授營銷秘籍,全場爆滿,清科創投董事總經理葉濱也和大家一起擠在過道上。
車庫2.0
硅谷的SUMMIT、Gitizin Place和Rocket Space,都是車庫咖啡開放辦公模式的原型。蘇菂說他的一大遺憾是沒去孕育出一批前景斐然創業團隊的孵化器公司I/O Ventures和Y Combinator看過,他的朋友、移動2.0論壇創辦人王利杰考察回來告訴他,那里樓下是開放辦公空間,樓上是孵化器和全天辦公的投資人,有些還運營著一個基金。相比之下,車庫只做了一個底層。
但車庫掀起的熱潮,已然撩撥起了投資人的創業激情。清科集團高級經理段斌感覺到這種模式切實對早期創業者有幫助,看好其長期生命力,也把工作辭了,打算在東邊CBD籌備一家類似的咖啡館。碰巧蘇禹烈等三位青陽天使投資基金合伙人也有此意,勝利聯盟創始合伙人任軒東提供了場地——建外SOHO足球場邊的二層會所。必幫咖啡現已開張,在開放辦公基礎上補充了孵化器和基金。
鑒于創始人背景,必幫咖啡擬主要孵化TMT、生活方式、文創產業三個創業方向。但考慮到北京的交通狀況,比差異更重要的是,東邊的創業者不必再三天兩頭與薛蠻子、徐小平們一起,花費跑天津一個來回的時間趕赴中關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