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電影節獲獎的獨立電影《光棍兒》,讓很多人重新記住了張家口。電影講述了張家口市萬全縣顧家溝村四個光棍的故事,故事中深刻的貧窮對這個村莊社會關系“荒誕而又荒涼”的塑造,挑戰了很多人對中國鄉村貧窮認知的底線,盡管導演郝杰說,電影完全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而考慮到顧家溝距離北京僅150公里,使得輿論討論的另一個焦點是:真的難以想象距離北京這么近的地方,還有這么貧窮和落后的地方。
事實上,直到今天,與顧家溝一樣,在北京的周邊還有很多貧困地區的存在,這些地區曾被統稱為“環首都貧困帶”。
5年前,亞行的一個報告,將環首都貧困帶的問題正式系統的提出來,自此,在京津冀一體化和首都經濟圈相關話題的討論中,針對這個貧困帶的存在和出路的討論,再也無法回避。就這一貧困帶的形成,一個很流行的解釋邏輯是,京津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在京津冀地區不但沒有能夠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而是將虹吸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以使得周邊地區的貧困問題越發明顯。
6年后的今天,當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發展因國家正式啟動首都經濟圈規劃而進行重新思考的時候,以及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因應時勢,分別就自己的發展戰略做出較大調整和更明確的戰略規劃背景下,針對該區域發展的辯論進一步升溫,“環首都貧困帶”地區的發展命題依然無法回避。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期“國家經濟地理”特推出針對環首都貧困帶的再調查專題,試圖從貧困帶地區與北京的利益互動機制的過去、現實和未來這一角度,對貧困帶進行基于出路找尋為目的的探討。
我們的調查顯示,和5年前一樣,這一地區的貧困與相鄰的北京郊區的貧富差距依然明顯,并呈現為數字統計上差距進一步擴大。
此外,一個鮮明印象是:在這線貧困帶地區,在與北京邊界的兩邊,無論是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還是公共服務水平,出現了劇烈的反差,這一現實給出的提示是:這一地區的貧困差距鴻溝,與行政區劃的歸屬具有直接的關系。也正是在這樣的認知下,包括張家口在內的貧困帶所處地區,從地方政府官員到老百姓,都一度表達了通過行政劃撥的方式來享受到與邊界地區北京一方同等的福利和生活水平,以實現脫貧。而且,在這里地區的歷史變遷中,確實也伴隨著相關地區因為劃撥北京而一夜之間脫貧。
順著這一邏輯延伸下去,在河北民間甚至提出了分拆河北省,將河北環首都地區的貧困地區直接劃歸北京的方案。在我們看來,這并非是毫不照顧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拍腦袋決定,而是立足于困擾河北省省域經濟發展中最為嚴峻的現實之一:“河北省的悲劇就在于沒有中心、不成體系”。當然,這樣的方案短期內無法被接納,但這樣一種表達也是需要正視的。
回到互動機制問題上,以張家口為例,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官方的主張還是實際的經濟聯系,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資源流動都是以北京為中心展開的,而只是說因為行政區劃的歸屬,使得這些地區無法享受到與同一地區但歸屬北京的地區所享受的財政補貼和轉移支付。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傳統的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補貼機制和轉移支付體制已經無法與當下的區域互動機制相匹配,而在更小也更具現實意義的層面上來看,針對包括環首都貧困帶的問題,正在進行中的首都經濟圈規劃,至少應當拿出在京津冀地區內進行基于市場原則的新的利益協調機制的設計。
現在,不只是需要重視環首都貧困帶的問題,而是到了必須下決心解決的時候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