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中國首富劉永行的“第一桶金”來自飼料。但當許多飼料企業往上游養豬、養雞延伸,或者往下游肉食加工拓展時,劉永行都沒跟。
劉永行給出了兩個原因:一是精力不夠。除飼料外,劉永行還做電解鋁、煤化工等重化工業務,沒有三頭六臂做其他業務。另一個是“怕”,怕出安全事故。既怕有人故意在食品中投毒陷害,也怕疫病風險。
曾經有傳說,銀行發放貸款的一個審查指標是,企業資產是否“帶毛”,“帶毛”的就是豬、雞、鴨等動物。如果是“帶毛”資產,貸款盡量不予發放。
傳言真假難證。但農業上游如養殖業或種植業,看上去資產價值抵得上金山銀山,如果遭逢一場大疫情或一場大風雨,金山、銀山都可能化為烏有。
所以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累積財富數以億萬計,但進入農業上游的仍寥寥無幾,中國農業散、亂、小狀態依然。
對這樣的狀態,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也有自己的解釋。
他說,現在大資金進入養殖業的少,大概有幾個原因:一是養殖業用地較多,征地較難;二是養殖業有疫情風險,有錢人不敢進來,怕擔責任;三是污水處理成本高,農村散戶養豬,豬的糞便與污水亂排,搞規模化養殖則需做污水處理,成本高,影響盈利。比如雙匯在河南葉縣建設的年出欄20萬頭的養殖場,污水處理設備要5000萬元,加上其他投入,養1萬頭豬,基本要投1000萬元,一般企業承受不起;四是養殖業大、中、小養殖場比較多,競爭激烈,利潤比較薄,外行不敢進,內行因財力不夠,規模做不起來;五是政策支持不夠,融資難,補貼難落實。現在香港捕殺有禽流感風險的禽類,一只補貼20~30港元,這些地區一旦發現疫情,捕殺馬上可以落實,避免疫情擴散,而內地雞、牛、羊出現疫情,捕殺補貼落實不好,所以捕殺不了,疫病難控制。
即便每年收入超過500億元,雙匯集團也沒實力建起足夠的自有養殖場,以保證自己的生豬供應。萬隆說,雙匯計劃未來每新建一個年屠宰200萬頭生豬的工廠,配套一個50萬頭的養殖場,百分之百配套,壓力太大吃不消。
連中國生豬養殖業的老大溫氏集團也吃不消。溫氏集團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該公司已具備年產680萬頭生豬的能力,絕對是中國養豬業的“帶頭大哥”,但這680萬頭生豬不是它自己養的,而是來自于跟溫氏簽了養殖協議的大約5萬名農戶。
與溫氏合作的一個農戶,一年出欄生豬可能達1000~2000頭,養殖場地由養殖戶自己解決,污水、糞便也由農戶自主處理,溫氏提供的是豬苗、獸藥和養殖技術服務,主要投資由養殖戶自己解決,如果全由溫氏集團自己投資,按萬隆介紹的設備投資標準即1萬頭需1000萬元計,年產680萬頭生豬,所需投資高達68億元,而2009年溫氏集團的凈利僅9.55億元。按這水平,“帶頭大哥”得等7~8年才能攢到足夠的錢。
沒有一個規模化、現代化、質量可追溯的養殖業和種植業,要求乳制品沒有三聚氰胺、肉制品沒有瘦肉精、大米沒有重金屬,我們的食品安全是在刻舟求劍、緣木求魚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