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ZARA等快時尚品牌與以往進入中國的國外品牌一樣,符合歐美人體型的裁剪比例和顏色搭配在中國經歷了各種不適癥,設計師張繼成則認為,“這些快時尚品牌設計很歐美化,寬松款也比較多”,很多服裝與中國人的審美也并不相契合。
當下任何品牌的全球戰略里面自然都不會忽視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不過,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快時尚品牌看重的只是中國市場,而非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這直接導致了快時尚品牌有意無意忽略了兩者之間的文化落差,在到來之前并沒有完全讀懂中國消費者。
UNIQLO發家于日本經濟蕭條期,在那個特殊時期,廉價是大部分人追求的目標。用豐富顏色而彌補款式單一的缺陷是UNIQLO降低成本的一劑良藥。可在內地一些時尚買手看來,“UNIQLO只考慮基本款,未充分考慮時尚。但是在中國,情形是不一樣的”。
國內的服裝消費群體主要有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時代使他們彼此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和時尚觀念的斷層,這些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對于時尚和服裝有著非常大的需求差異。所以日本UNIQLO門店里7歲兒童與70歲老人都能買到心儀服裝的場景,在中國是無法復制的。
與此同時,H&M、UNIQLO、ZARA等快時尚品牌往往在北京等一線城市剛有些許收獲,便迫不及待地向世人宣布他們的擴張野心。但國內畢竟不同于歐美市場,各地區對于時尚的認知也大相徑庭,因此我們看到了麥考林、mango曾在溫州等二線城市遭到拒絕,最終尷尬退場。
UTA時尚管理集團總裁楊大筠在時裝業有著十多年的經歷,在他看來,“國內時裝業市場集中度依舊很低,國內的時裝業從來沒有出現過一種品牌結構可以覆蓋全國,也從沒有一個品牌可以像NIKE在美國一般占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即便在ONLY、Jack Jones的巔峰時期也都沒有超過10%。
經歷了太多品牌的興起和沒落之后,在國內時裝行業最近的20年里,先后出現過眾多引領時尚消費的品牌,卻都未能持久,國內時裝界的江山不停易主,每一次都似曾相識。在步入時尚行業的十多年里,楊大筠目睹20世紀90年代末班尼路、佐丹奴等簡潔純色的歐美范兒,在經歷朋克酒吧文化悄然興起后,轉入Jack Jones和veromada深具叛逆氣質的波西米亞風,“每一場時尚領域風云變幻的周期都不過五六年的時間”。
當下是“快時尚”所代表的第三代王朝,在我國割裂化的消費群體尚未改變之前,它的興起和衰弱亦同于前兩代,一些命定的因由總是無法回避的,而市場擴張過后的瓶頸也無法突破,“ZARA在中國的占有率越高,那么它離衰落期也就會越近”,一位業內人士這樣預言。
誰將接手快時尚由于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提高等因素,UNIQLO母公司Fast Retailing凈利潤五年來首次下滑,其2011財年經營業績顯示,凈利潤543.5億日元,與2010財年的616.8億日元相比下降了12%。H&M第三財季凈利也下滑15%,至35.9億瑞典克朗。快時尚品牌在奔跑中似乎開始顯現出些許疲態。
國內時裝經過上一次品牌化轉型,已經在此道路上艱難前行了10年。面對在這一輪全新的圈地運動,本土品牌似乎并未落后,七匹狼、依戀等本土時裝品牌早已根植于中國二三線城市,在ZARA們向二線城市的滲透的同時,它們也沒有停下向高端市場延伸的腳步,國內外品牌開始近距離正面交鋒。
其實,在國內時尚的角落里,國內品牌一直立于其中。但它們握著原有低端市場不敢放棄,即便持有大部分市場份額,卻仍舊被我們習慣性的列于時尚的邊緣。這一場快時尚的襲來逼迫它們只能選擇艱難轉身。美特斯邦威的Me&City、麥考林的Euromoda等國產品牌也忙于裝修店面,甚至請來國外大牌設計師捕捉國際流行趨勢,并一直挖掘消費者真正的內心需求,似乎比外國人更知道怎樣的款式更適合中國市場。
國內時裝市場在不同年代人的審美斷層中必將進入細分時代。而時尚行業向來脫離不了先賣概念后賣產品,在心理需求主導了服裝消費的當下更是如此。因此人們在選擇時裝品牌時似乎都要問:“你想讓我買你的衣服,那你告訴我你代表什么生活方式?”。
其實,當下國內的時裝界正在經歷著與美國20世紀70年代類似的高峰期,美國走過高速發展的經濟大潮,在經歷了朋克和美國文化的轉型后,時尚氣氛才開始沉淀。“將來自會有新的品牌出現,會有老的品牌脫穎而出,而Ochirly等做下一代流行的品牌無疑是有希望的”,基于對時裝行業的多年調研結論,楊大筠作此預測。
Ochirly一直在供應鏈的提升和成本控制上大做文章,而店面里的衣服或柔美、或優雅,可唯獨不變的是其身上特立獨行的氣質,設計剪裁一直都緊隨跟潮流而變,巴洛克風格之風在這個冬天涌入之后,洛可可又即將在明年款款而至,Ochily所關注的一直都是未來的時尚。或許還是那句老話,“在時尚界,你不需要知道消費者明年需要什么,你只需要知道明年流行什么,因為消費者是盲從的”。引導潮流或許必定要先人一步才可以。
時尚潮流在朝夕之間已是另外一個世界。面容模糊的“快時尚”模式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內耗,擴張越甚,則受傷越深。人們在頻繁撞衫的尷尬體驗后會從他們身邊走開,快時尚現存的文化差異被填平之后,國內時尚易主就會再次上演。“倘若無法及時跟隨潮流,那么就可能永遠都不需要再跟隨了”,殘酷的時裝行業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