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國的互聯網經濟風暴越來越猛烈。在北京,清華大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大學生創業園。一大群意氣風發的少年搬了進來,開始了他們的財富夢想。13年過去了,他們今天的事業與生活怎么樣了?他們有什么感悟?為什么中國沒能出現蓋茨和扎克伯格這樣輟學創業成功的案例?
微軟的蓋茨、蘋果的喬布斯,Facebook的扎克伯格……這些改變了人類生活的IT大人物,他們的大學均未讀完。貼滿了年輕、財富、不墨守常規、成功的標簽的故事激勵了無數熱血澎湃的青年。
對中國的大學生來說,1999年是個特殊的值得懷念的年份。那一年,張朝陽入選了美國《時代》周刊全球50位數字英雄的榜單。清華創業園也在當年8月20日成立。短短的一年時間,作為清華創業園標志的學研大廈就進駐了二十余家學生企業。
如今的清華創業園,東起清華南路,西至藍旗營高校教師住宅區,南鄰成府路,北至清華大學南校墻,占地面積25 公頃、建筑面積約 73 萬平方米。
13年過去了,這片土地的價值被這樣描述:園內現在有四百多家企業,包括搜狐、網易、雅虎等。駐園企業每年研發投入三十多億元,產值總額接近五百億元。
中文在線董事長兼總裁童之磊,昆侖萬維董事長兼CEO周亞輝,清華大學第一屆創業大賽的佼佼者,他們拿著50萬的創業基金,從清華的學生宿舍走出來就進了學研大廈的辦公樓。
他們就這樣出發了,似乎也沒有什么可擔心的。在那個神奇的年代,沒有盈利模式,只能提供免費服務。在當時的大洋彼岸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在互聯網領域,你確實很難看得清。這個領域新到連價值規律、商業規律都是全新的甚至反傳統的!
《時代》周刊的前主編沃爾特•艾薩克森評價亞馬遜老板杰夫•貝索斯:“他試圖依靠增長速度而不是利潤來建構一個公司。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這種理念無論是好是壞,無疑都已經改變了1999年的整個經濟模式!
對于這群剛畢業或者還沒畢業的年輕的創業者,公司如何掙錢?什么時候能賺回燒掉的錢?所有問題當時都無法回答,沒有人能說清楚明天究竟會發生什么。大部分人的選擇是跳進大潮,邊做邊想。
他們生逢其時,但很快變成了生不逢時。資金鏈緊張時,他們搬出了學研大廈。在時間的歷練中,他們很快明白,創業不是跟著感覺走。遭遇到互聯網泡沫天災時,風向標改變,他們首當其沖。
依然在路上
對于童之磊和周亞輝來說,當年的休學創業似乎只是商業上的一次演練。童之磊認為:“一家公司存在的基礎就是創造商業價值,任何偉大的事情,從企業的角度來講,就要形成一套有效的商業模式,那才能叫好的模式!
周亞輝說:“我覺得大學生創業,其實就是拿著一把木頭槍上戰場,覺得自己很英雄,實際上是個木頭槍,一槍就被人打死了,自己還打不死別人。你經常會生活在絕望之中,你看不到哪天會成功,哪天能夠找到希望!
寥寥數語,給他們過往的一段時間做了總結,并不云淡風輕,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其間付出了多大的代價。當年非常風光的易得方舟、視美樂和慧點科技現如今已經湮滅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
羅建北教授是清華創業園的主任,她也因為給這些創業者提供指導而被奉為創業導師,她見證了這些學生創業的起起伏伏。在談到大部分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時,她的話很簡單:“典型的.COM公司,沒有盈利模式,燒錢厲害。”
在羅建北的印象中,童之磊是個特別執著的學生,而周亞輝則非常善于尋找商機。他們都取得某種意義上的成功:童之磊看到了數字出版的曙光,周亞輝用4年做成了一個估值10億的公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