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擠的茅臺鎮
那些進軍茅臺鎮的“淘金客”,投資的不僅僅是白酒,更是“茅臺”二字,甚至后者更為重要。而“茅臺鎮”,就是最好的載體。
貴州茅臺2001年上市時,曾在招股書中如此陳述:經過異地實驗,只有在公司所處茅臺鎮獨有的生態環境中(包括微生物、地質、水源、氣候、溫度、濕度等因素)才能生產出茅臺酒。而這種特殊的壁壘,也是資本對“茅臺鎮”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這一壁壘,也限制了茅臺自身的擴張。它無法進行外延式并購,而只能在茅臺鎮當地緩慢擴張產能。2001年,貴州茅臺的產量已經高達8610噸(當年銷售5204噸),而2010年,其產量也僅增長至32612噸。此間,其營業收入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提高茅臺酒出廠價。
對于貴州茅臺和所有進軍茅臺鎮的淘金客來說,土地,是最為剛性的限制。中國人民銀行遵義市中心支行曾測算,在土地資源方面,茅臺酒新增1萬噸生產規模,需用地4000畝,其他醬香型白酒新增1萬噸生產規模需用地2000至3000畝。
由于茅臺鎮的鎮區面積還不到5平方公里,整個城鎮又是依山而建,平坦的土地本就不多,而茅臺酒廠已占據了城鎮五分之三的面積。2009年,為了擴充茅臺酒廠的產能和保證茅臺酒的生產環境,仁懷市規劃在5至10年的時間里,將茅臺酒廠周邊的居民和其他酒廠全部外遷。沿著赤水河上游,在茅臺酒廠100公里的范圍內,河邊將不允許建造其他的工廠。這讓當地原本就不富裕的土地資源,更加顯得稀缺。在貴州茅臺已經占據了茅臺鎮絕大多數土地資源后,后來的淘金者,將如何獲得生存空間?
除了土地,淘金者需要與貴州茅臺競爭的另一個重要資源,是釀酒的主要原料——仁懷本地出產的高粱。在茅臺鎮投資造酒的服裝商人周強,已經感受到了這一點。
雖然利潤不菲,但周強目前卻面臨著高粱緊缺、產能受限的難題。由于2011年整個茅臺鎮白酒產量大幅增加,加上2010年貴州干旱又影響了仁懷當地高粱的產量,仁懷的高粱收購價已從2008年的2.6元/斤,漲到了2011年的3.3元/斤。并且,大多數高粱種植戶還與茅臺酒廠簽訂了協議,茅臺酒廠會以高于市面價格的3.8元/斤進行收購。協議還規定,種植戶必須先出售足夠的高粱給茅臺酒廠,多余的部分才能賣給其它酒廠。
為了解決原料問題,周強曾想仁懷市糧食局尋求幫忙,但糧食局告訴周強:“現在,高粱種得再多,也不夠所有企業用,但茅臺的需求是首先必須保證的。沒有了茅臺,還有你們嗎?”
實際上,多年以來,高粱問題一直是茅臺鎮酒企所面臨的最嚴峻挑戰。
2008年,茅臺鎮就曾發生過酒企集體“斷糧”事件。當時,由于當地高粱整體減產,農戶們都待價而沽,連對茅臺酒廠供應都岌岌可危。最后,仁懷市決定,由糧食局統一負責收糧,優先保證茅臺酒的生產,其它企業不得私自收糧,并在境內的各條公路上設卡檢查。
為了搶糧食,君豐酒業總經理謝勇,當時帶著采購員跑遍了臨近的市縣。一路上為了躲避稽查組的檢查,必須“以大車做掩護,用轎車來運糧”,用謝勇的話說,“頗有點戰爭年代斗智斗勇的感覺”。
2012年2月初,過完春節后不久,謝勇就已經在自己酒廠的車間里忙著安排生產。他稱,2011年市場形勢良好,但受制于高粱的緊缺,君豐的營收增長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去年的高粱供應實在太緊張了,無奈之下,我們只能縮減產能。要是放開了做,銷售額早已過億了。”而他今年的計劃是,把年產量從2000噸迅速擴充到4000噸。
此前,為了避免“斷糧”事件再次發生,謝勇已經把收糧的范圍擴大到更遠的縣市,甚至派人把仁懷當地的高粱拿到重慶、四川等臨近地區嘗試種植。不過,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差別,外地高粱釀出的酒,口味上與仁懷本地高粱釀出的酒,還是有著一定差距。不過,謝勇直言,“能夠收到高粱,就已經算是幸運了”。
危險的游戲
在謝勇看來,白酒業上一次像今天這般火熱,還要追潮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國內的白酒企業大多還處于發展階段,攜著“國酒”威名的茅臺,一時間也是一瓶難求,整個茅臺鎮,也曾掀起一股近乎瘋狂的白酒投資熱潮。
不過,由于“以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型白酒”的釀造工藝比較復雜,最基本的制造流程也需7次制曲,8次下窖,整個過程最短也要四五年時間,一般的企業根本接受不了如此繁復的釀造過程。因此,在謝勇看來,當時的茅臺鎮“白酒熱”,帶有很強的投機色彩。
“當時,很多人只想借著茅臺的影響力撈一筆。他們投資建一個儲酒池,把酒精拉過來以后,就往里兌水稀釋濃度。最后,借著香料調和一下味道,換上‘茅臺鎮出品’的包裝就直接上市了。”謝勇回憶說。
而假酒的肆虐,最終導致“茅臺鎮出品的白酒成為了假酒的代名詞”。當時,謝勇參加山東一個糖酒展銷會時,發現經銷商銷售的茅臺鎮醬香型白酒,10家有8家都是假酒,當時,連當地人也不敢喝茅臺鎮生產的白酒。
此后,雖然由貴州茅臺牽頭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打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假酒蔓延的勢頭,但時至今日仍難根除。
如今,當各路資本再度匯聚茅臺鎮,它們會否再度帶來“透支茅臺”的風險?畢竟,它們的典型運作模式,與20年前并無本質區別:在茅臺鎮投資建立酒廠,打著“茅臺鎮出品”招牌,產品名字中,也多借用“茅”、“臺”字樣。
長期關注白酒市場發展的正略鈞策合伙人周華指出,作為“國酒之鄉”的茅臺鎮,正面臨嚴峻的考驗,因為,長期以來,茅臺鎮就是茅臺酒廠一家的天下,當地其它酒廠缺乏相應的品牌效應和規范的管理模式。茅臺鎮酒業的狂熱發展,可能會對貴州茅臺帶來一些不利影響。“由于茅臺鎮周邊資源有限,突然增多、變大的酒企,勢必加劇當地資源的緊缺程度。而茅臺鎮的酒企又都脫離不了茅臺這棵大樹,所有人都帶著‘茅臺’的標記進入市場,最終也會讓茅臺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某種程度上,茅臺的高價策略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當年,茅臺受當地假酒、仿酒的影響太大,才導致其在2000年左右開始調整自己的競爭策略。逐步放棄中低端白酒市場,只做高端。同時通過有意識地控制產能,造成了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這也是為何目前茅臺毛利率雖高,但總體營收卻仍然不敵五糧液的重要原因。”
在周華看來,許多近期進軍白酒業的資本,目的更多的是“等待下一波白酒上漲的熱潮”。
“其實,白酒行業可供大型資本投資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了。排名前20位的白酒企業,每年都有著超過60%的毛利率,對資金根本沒有多少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像海航這樣的大型企業,能夠投資的也只是一些區域性的三線品牌。它們目的很可能不是把品牌做大,只是想在新一輪的白酒整合過程中獲取一些利益。”不過,周華指出,它們目前看到的利潤空間,都是由“酒價處于高位”帶來的,但是,“這樣的價格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尤其是在對‘三公消費’的限制加強以后,白酒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一個理性價格”,而“一旦白酒價格下跌,中小酒企的利潤空間就會大幅縮水”。
而此前的種種跡象已經表明,對高端白酒價格下跌的擔憂,并非沒有依據。
2012年1月,在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多位人大代表建議公款消費不準喝茅臺酒。而“茅臺酒”入選“十大奢侈品”,被當成了“禁喝茅臺”的重要依據之一。一位代表表示,“雖然茅臺從沒有承認自己是奢侈品,但在價格的瘋漲上,它具備了奢侈品的‘基因’,喝茅臺越來越被視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老百姓已經將其視為當然的奢侈品”,“對此種畸形現象,有必要斷喝一聲”。結果,第二天,貴州茅臺股價應聲大跌。
2012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三公消費”話題再次成為焦點之一,而高價茅臺酒,也再度成為代表們矛頭所指的焦點。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林嘉,提交了《關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費茅臺酒的提案》,并提出了禁止“公款消費茅臺酒”的4點建議。
一份廣被引用的數據稱,在茅臺的整個銷售結構中,70%-80%的產量用于特供、團購及部分企事業單位、經銷商的供應,只有20%-30%是通過專賣店等渠道到達終端市場。若這份數據屬實,那么,如果茅臺酒被禁止用公款消費,貴州茅臺的銷售必將受到巨大沖擊。
值得注意的是,3月初,全國多個地區茅臺酒零售價大幅下調,最高降幅高達400元/瓶。多家證券研究機構表示,2012年上半年,高端白酒價格“將在回落中調整并尋找價格支點”。
“今年,我與國內排名前十的大型酒企的老板都有接觸。結果我發現,大部分人對未來白酒市場的預期都很謹慎。”周華指出,許多大型酒企都在擔憂,在所有企業都瘋狂擴張產能之后,如果漲價潮最終平息,供求關系能否保持平衡,將成為很大的問題。
周華指出,目前,中國的白酒市場還處于“極不穩定的階段”,排名前五的品牌合計所占的市場份額也不過20%,而在美國,這一比例高達50%-60%。“未來,資本充足的行業巨頭,必將進行新一輪的整合。對于這些新加入者來說,這是一個充滿風險的游戲。”(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采訪對象為化名)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