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家名為拉卡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微博上表示:“昨天客服小妹就接到3萬多個電話,今天的電話就更多了。手已嚴重抽筋,全是工行借記卡還款失敗問題。”
就在拉卡拉發這條微博的前一日,用戶發現,用工行借記卡無法通過拉卡拉給信用卡還款。雖然事情已解決,但這一事件給用戶帶來了諸多不便。像拉卡拉這樣的公司被稱為“第三方支付公司”。實際上,在去年5月央行開始頒發牌照之前,這個行業已經“暗自生長”了10年。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年中,已有101家公司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同時還有200多家企業在“等牌照”。這個被相關公司高層稱為“起步門檻為3億元”的行業,如今有著怎樣的興奮與煩惱?
2011年5月,央行發放首批27張第三方支付牌照。從當年9月份開始,沒有取得資格的企業將不得開展業務。截至目前,共有101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獲得支付牌照,所獲牌照企業涉及貨幣匯兌、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和銀行卡收單等7大業務類型。
發牌后的爆發
一個剛入行的企業,在發牌后的一年內,實現了從零到50億元的交易量。這種成長是這個行業的縮影。
過去的一年是第三方支付行業快速發展的一年。北京一家名叫“錢袋寶”的專注于移動支付的公司,在這一年實現了從零到50億元的交易量。
“5月份拿到牌照后對我們業務的拓展有非常大的推動。實際上,從拿到牌照到現在的一年是我們用戶數量和交易數量都快速增長的一年”,錢袋寶執行董事孫江濤說。
快錢CEO關國光也有同感。在牌照發放之前,還存在比較大的不確定性,哪些業務能做、哪些業務不能做,這些方向不是非常確定,牌照下來以后,大部分明確了,可以放心地去推了。
第三方支付的發展最初起始于網上支付的需求不斷增加,但目前第三方支付的需求越來越多來自于各個企業和行業對金融產品的差異化需求。
關國光認為,各個行業和單一企業對于金融產品的需求是千變萬化的,它往往帶來非常重的行業性特點。銀行的服務是相對標準化的,企業要把它的需求接到銀行上去,勢必要做非常大量的調整性工作。而且它一家接到銀行還不行,還要把它所有上下游的業務關系都接到一家銀行上去,這極不現實。
孫江濤也認為,中國只有150家左右上規模的銀行,但卻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商家有互聯網、移動收款的需求,如果要讓這幾十萬、上百萬的商家去跟每個銀行進行一一對接,這對銀行的IT系統以及服務來說,是一件不堪重負的事情。同時,對于每個商戶來說,這開發的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所以這就給了第三方支付企業生存的土壤。
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支付行業互聯網支付業務交易規模達到7760億元,同比增長112.6%。然而,包括快錢CEO關國光在內的人認為,這個行業還未真正進入爆發性增長的階段,這個階段將隨著B2C行業的發展而到來,3至5年之內行業規模還要翻十倍以上。
在圈地時代比燒錢
牌照的發放刺激了支付企業跑馬圈地的熱情,一些原本應能快速獲利的業務,在這一競爭之下也變為持續的投入而沒有產出。
“牌照只是給支付企業的‘及格線’,并不是市場選擇,企業自身需修煉內功,形成核心競爭力。”關國光稱。
在傳統業務領域,即網游、網購為代表的互聯網支付業務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公司將觸角伸向新的領域。
橫向介入新的領域幾乎是各個支付企業的共同方針。除網購支付、游戲充值之外,基金支付、保險代銷、線下支付、銀行卡收單等支付領域紛紛成為行業熱點。而另一些公司,如快錢則在企業金融服務市場發力。
在“看得見”的領域,拉卡拉、支付寶等企業開始布局POS收單業務,這些不僅包括傳統的銀行涉足的領域如小商戶、連鎖商業機構,也包括物流等新的方向。拉卡拉也開發了新的移動POS設備,專為物流行業設計。
而在“看不見”的領域中,以快錢為例,快錢已經與各大銀行達成合作,建立起一套跨銀行、跨地域、跨網絡的信息化支付清算平臺。快錢依托此平臺,推出了包括電子收付款、應收應付賬款融資等創新產品組合,由此形成一套流動資金管理解決方案,服務于各個行業領域。
關國光稱,航空、保險、網購、教育和服裝等行業都將是快錢重點關注的行業。在他的設想中,未來甚至將會把支付相關服務拓展到制造業、農業領域。
金融領域如基金銷售支付也成為近期第三方支付公司爭奪的市場,目前已經有匯付天下、銀聯電子、支付寶等7家機構獲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
但在另一方面,牌照的發放刺激了支付企業跑馬圈地的熱情,一些原本應能快速獲利的業務,在這一競爭之下也變為持續的投入而沒有產出。
在投入了6年之后,拉卡拉董事長孫陶然做好了未來1-2年繼續不盈利的心理準備。從公司建立初期在技術和研發上投入,到2008年、2009年在全國300個城市的便利店安裝拉卡拉機具,拉卡拉一直在往里面砸錢。
到2011年下半年,當拉卡拉的月交易規模達到1000萬筆的時候,實現了當月盈虧平衡。
但新的擴張季讓拉卡拉的盈利周期推遲。按照孫陶然的計算,由于大量發展POS的收單商戶、推廣各種形態的個人終端。今年又是一波巨大投入的開始。
一臺POS機硬件成本從一千多到數千元不等,此外還有維護的人工成本。他預計,從2013年開始之后,當月交易規模達到3000萬筆的時候,才可以讓這個更大規模的平臺進入盈利狀態。
第三方支付也曾有過“收獲季”。2009年,支付寶曾宣布當年實現盈利,快錢的主營業務也已實現了盈利。不過據記者了解,在過去的2011年,多家第三方支付企業因為大量投入而放棄盈利的機會。
“我覺得如果想盈利的話,很多企業都可以做到,但是更多的企業都被擴張的欲望所充斥著,所以賺了一些錢就繼續往里面砸錢。某種程度上,有的企業并不是無法盈利,而是規模擴張的沖動驅使支付企業不在乎是否盈利。”孫江濤說。
另一方面,價格戰也是支付企業一直面臨的問題。在部分業務面臨同質化競爭的情況下,價格戰成了一種選擇,這恰是互聯網行業競爭的一貫特征,“剩者為王”,先圈地把競爭者擠出市場,再來談論盈利問題。
孫江濤舉例,A公司半年談到了千分之七,這時候B公司殺出來報價千分之六,合作公司很生氣,認為半年談下來得到一個虛價,于是在雙方競相壓價的情況下,最終費率只有千分之四。“價格戰一直都是很慘烈的,這樣的情況,每時每刻每天都在各個地方不停地上演。”孫江濤說。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曹紅輝對對這個行業有較深研究,他認為行業價格戰要適度,費率不斷地降低給整個社會提供福利,但降低費用肯定有一個臨界點。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