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銀聯“恩怨糾葛”
在一些新領域內,銀聯已讓第三方支付企業體會到壓力,銀聯既是國內唯一的銀行卡組織,同時旗下公司也是第三方支付的競爭者。
5月13日開始,工行借記卡持卡人在拉卡拉終端上給他行信用卡還款出現錯誤,這一問題持續了超過一周時間。
事后媒體報道指出,這一問題是由于工行封閉了針對銀聯的跨行還款交易的借記卡轉出通道。這一事件背后,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公司對銀行的依賴程度。
“銀行和支付企業之間是愛恨交加。支付企業離不開銀行,沒有銀行支付系統的基礎,就根本談不上第三方支付,銀行也需要支付企業,沒有支付企業的創新和努力,就不會有電子支付市場或者說銀行卡支付的活躍。”孫江濤說。
而支付企業越來越壯大,與銀聯的“恩怨糾葛”也越來越深,只要與銀行卡有關的領域,總能發現銀聯的身影。
孫江濤認為,實際上第三方支付機構都傾向于直接和銀行合作,中間多了一層分利潤的機構,影響第三方支付的成本。
而拉卡拉類似的事件則顯示,它還影響了支付的穩定性。
在一些新的領域內,銀聯已經讓這些在各自領域發展多時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體會到壓力,銀聯既是國內唯一的銀行卡組織,同時旗下公司也是第三方支付的競爭者。
以移動支付中的近場支付為例,目前銀聯主導的13.56MHz標準占據優勢。在第三方支付的另一大業務預付卡方面,銀聯最近一年多來開始和銀行等機構推出銀聯標志的預付卡,這一預付卡不同于以往只能在各家公司自有渠道內使用的卡片,由于銀聯的網點優勢,銀聯標志預付卡快速占領市場。
基金第三方銷售市場上同樣顯示出銀聯的強勢。在這一領域,匯付天下是第一家與證監會溝通合作并取得業務資格的公司,銀聯旗下銀聯電子是第三家獲得資格的機構。
但今年3月銀聯電子發布的數據指出,旗下“銀聯通”基金支付業務累計交易量1300多億元,占網上直銷量的30%,占第三方支付渠道近90%。
在POS收單方面,按照央行規定,每筆收單交易的結算手續費,按照交易金額的1%-4%收取,在此基礎上,再根據7:2:1的比例分配:發卡行拿手續費的70%,收單機構拿20%,清算機構即銀聯拿10%。不論第三方支付機構如何爭搶20%的收單價值,銀聯仍有10%可拿,但現在銀聯也進入POS收單領域,對于20%的部分也要。
“實際上第三方支付公司發展得越強大,對銀聯這個做中轉清算角色的挑戰就越大。”一位業內人士指出。但同樣的道理,銀聯對行業的影響也日益增大。
■ 訪談
關國光 市場容得下更多企業
行業還沒有到達真正的爆發性增長的時期,發放牌照之后,新一輪的差分定位才剛剛開始,3-5年之內行業規模還要翻十倍以上。但這不意味著已獲取牌照的這100到200家企業,都會是最終的生存者。
行業出現了分工
新京報:這一年來支付行業競爭焦點發生了哪些變化?
關國光: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差分定位的趨勢在逐步形成。例如快錢,已經把新品牌、定位全部梳理了。后續行業內會有其他企業根據新的情況進行差分定位。未來同質化競爭還會有,但較以前壓力要小一些。
第二,吸引了更多的新興企業進入這個行業。
第三,獲得牌照的企業盡管發了一百多個,綜合性的數目還是非常少。在未來,產業將進入一個相對有序發展的過程。
新京報:行業分工大趨勢下,快錢是如何定位的?
關國光:銀行喜歡做大客戶。快錢就好比是機械化的收割機,在地里把菜機械化收割起來打包,賣給香格里拉的大廚,大廚就是商業銀行的行長,我們將業務打包輸送給他。
市場還未真正爆發
新京報:這跟市場上其他公司跑馬圈地的打法不太一樣?
關國光:快錢看市場的角度不太一樣,大家看市場的定位不一樣,產品基礎優勢也不一樣。我們把企業的需求送到銀行的網絡上。這樣銀行可覆蓋一個小的區域,但是我們的網絡搭好以后,跟所有的商業銀行都可以合作。
新京報:快錢不圈地了?開始“種地”?
關國光:企業只要存在就要發展,就面臨著一個要圈地和種地的問題,這要看怎么平衡。
快錢現在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了,大型的客戶要求服務的水平在逐步提高,不能只是圈地,也要把服務做好。
新京報:目前已經發放了101張支付牌照,還有200多家企業在等著,市場能全部容得下嗎?
關國光:我認為容得下。行業真正的爆發性增長可能在兩三年之內,引爆增長的,應該是B2B業務,3-5年之內行業規模還要翻十倍以上。
但并不代表已經獲取牌照的這100到200家,都會是最終的生存者。
孫陶然 和銀行沒主流沖突
第三方支付企業所針對的客戶和提供的服務很大程度上是銀行的一些死角,是銀行不愿意做,或者做起來性價比不劃算,或者不能做的一些業務,這些是第三方支付企業的主流業務,所以從主流業務上來說兩者是不沖突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