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是這個星球上用戶間協作做得好的產品之一,但是這和它的產品設計沒有任何關系。相信任何一個產品設計者都能得出一個結論:Wikipedia 的產品設計絕對也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之一。代碼式編輯、糟糕的首頁設計、無引導,連和協作息息相關的討論區域也用著糟糕的布局……
反觀百度百科呢?優秀的布局和編輯器、用戶激勵體系、各種方便使用的模板、優秀的編輯引導、嚴格的權限控制……但為什么人們在這產品上有天壤之別兩者之間似乎更偏向于維基百科呢?不客氣的說,像維基百科這種垃圾一般的產品為什么有能力聚集到這樣的一群狂熱分子呢?照理說這樣的的網站在現在這個時代早應該死了不知道多少回了。那是什么讓一個僅有著 142 名員工的網站 [1] 成為了全球第 6 大網站 [2] 呢?
維基社群[3] 鑄造了維基百科,他們是維基百科的建設者、靈魂、主人,他們愿意花很長的時間在維基百科上不遺余力的撰寫每一個詞條、檢查每一次改動、幫助每一個新來的編輯者[4]。Jimmy Wales Cye [5] 在創建這個網站的時候肯定也沒有想到他能每天上線都有一幫來自各個國家在線的管理員告訴他維基百科的服務器是什么樣的狀況、每年都有人愿意為維基百科捐獻他們的收入以支撐這個網站運行下去……到底是什么讓他們聚集在一個得不到任何積分、頭銜、好處、甚至偶爾無法訪問到的網站呢?
像對待「參與者」那樣對待他們,而不是「消費者」。
維基百科清楚自己的理念和本質目的,而且確保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真心實意地符合這個理念。讓一個產品強大的不是它的規模和力量,而是文化,一種牢固的價值觀和信念,而這種東西上至這個產品的設計者,下到參與者每一個人都認同它并且能夠清晰的傳遞給每一個人。維基百科的文化全都在他們的方針和指引 [7] 中,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編輯者,看過這些東西之后則會感受到這個社區散發出的善意和愿景,忍不住希望參與到這項偉大的事情中來。
只有當個人信任這種文化或組織的時候,他們才會愿意冒著個人風險去推動這個文化或組織的整體發展。因為信任,他們才會相信你會去做哪些事情,不會去做哪些事情。每一個事業需要的都是認同你理念的人,唯有這樣,他們才會主動替你宣傳,用不著提醒,也不需要什么獎勵。如果他們真心認同你的理念,那他們根本無需激勵。這種「激勵」是真正的激勵,而非胡蘿卜式的激勵,他們這么做,是因為自己愿意,這種愿意不是用積分、勛章或者頭銜換來的。如果你獎勵了這些人,這會讓這些人背離了他所屬的群體,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現,這人做出的推薦 & 貢獻并不是為了大家的利益,而是為了私人的牟利。信任一旦坍塌,這個人的價值也就沒了。
一個好的產品就像是一個人。有些產品只是名義上的領導者,而有些則是真正的領袖,那些領導者有影響力或者權利,但是真正的領袖會感召我們。不論這些真正的領袖是個人還是組織,我們會追隨他們,不是因為我們必須這樣做,相反,是因為我們想要這么做。我們追隨真正的領袖,不是為了他們,而是為了自己。
偉大的事業總是能夠啟發、鼓舞、喚起我們的熱忱,每一個參與者都會期望為之做些什么,可能是撤銷一次不對的編輯、可能是撰寫一個條目、可能是修改一個標點、可能是捐獻 5 美元、可能是貢獻一個 PV……這些人都是,他們是維基百科靈魂,他們讓維基百科成為「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在創立之初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們極端的開放:開放編輯、開放規則制定、開放首頁設計、投票選舉管理員……讓每一個人維基人自由的參與進維基百科的建設中的來,讓他們理解維基百科想要做什么事情,而維基人基于這個理念撰寫大量的指引條目幫助后來的編輯者理解和認同這個理念。
當然維基百科也有很多問題,比如前維基百科共同創始人拉里·桑格[8] 認為維基百科必須放棄他的反精英主義[9]、管理員/編輯者人數下降嚴重[10]、缺乏權威、不夠可靠[11]……正是因為這些缺陷才驅使著維基人更加緊密團結合作,努力完成「將世上全部知識用當地語言傳給這個星球的每一個人」這一偉大使命。
經常有人問「維基百科是如何做到 / 改變 xxx 的?」其實改變世界的不是維基百科,而是受維基百科感召的編輯者們,正如改變美國的不是馬丁·路德金,而是被他感召的數百萬人;正如改變知乎的不是知乎員工,而是受知乎感召愿意花數百個小時寫下數十萬字在知乎幫助和解答他人的你們。
點擊「編輯」,做些改變,按下「保存」,你將影響世界.com。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