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資本如何進入仍然被壟斷的電信領域?相關政策信號釋放半年之后,如今逐漸落地。
11月30日,工信部電信管理局在其網站上公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進一步規范因特網數據中心業務和因特網接入服務業務市場準入工作的通告》,在這一長串繞口的文件名稱背后,中國寬帶接入市場大門正式向民營資本敞開。
文件規定,自2012年12月1日起,擬經營因特網數據中心(下稱IDC)和因特網接入(ISP)的企業,可按照相關實施方案及相關法規要求向電信主管部門申請辦理業務經營許可。據悉,長城寬帶等企業已經向工信部提出了在全國開展因特網接入的申請。
按照工信部今年6月發布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民間資本可以參與移動通信轉售、接入網和駐地網、網絡托管、IDC和ISP、通信工程、基站設施、參股基礎電信以及走向海外市場等八個領域。
作為市場條件最為成熟的兩塊業務,IDC和ISP向民營資本開放,僅是民營企業進入通信市場的開始。數日前,《經濟參考報》援引一位專家的話稱,工信部等相關部委正在加速推進民營資本進入電信行業的試點方案出臺,當前已經完成了整體方案的框架和具體的實施細則。
一位接近工信部的人士透露,在IDC和ISP領域向民營資本放開之后,其他電信各領域的開放實施細則會逐漸公布。雖然市場最關心的移動通信轉售業務開放細則還沒有確定,但開放這一領域已是大勢所趨。
移動通信轉售業務,是指民營企業可以從電信運營商手中購買電信服務或租用電信設施,包裝成自有品牌的電信服務,再銷售給用戶,從中獲取利潤。新的電信服務可能附加了新的價值,也可能沒有附加。由于有頻率資源的限制,傳輸通道的經營者數量是有限的,因此在移動市場上業務轉售有更重要的意義。
IDC、ISP以及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向民營資本開放,將成為中國通信行業向民營資本開放的起點。“向民營資本開放是既定的方案,對于具體開放的程度以及可能會帶來的效果和風險,工信部還需要再做權衡,要做到風險可控,還要具備可操作性。”熟悉方案進程的工信部人士說,但他拒絕透露方案的具體進展。
十年前,長城寬帶等民營資本獲得了寬帶接入服務牌照;兩年前,有線網運營商也通過三網融合試點開展了寬帶接入業務。但是,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仍然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寬帶接入市場。這就好比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掌控了類似黃河、長江等骨干寬帶網,而長城寬帶、有線網運營商只能引流到支線河流,且需要向前者付費以獲取寬帶出口,因此在帶寬及用戶體驗上均沒有保障,這迫使長城寬帶等公司,不得不將服務價格降低30%-40%,以吸引部分對價格敏感的用戶,但在整體競爭上,與電信和聯通相比,劣勢明顯。
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副司長陳家春也承認,此前向民營資本的開放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如果競爭的結果仍然是壟斷,那用戶還是沒有選擇權,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現有的方案在形成有效競爭方面能否有較大的突破?業內人士認為,這要看工信部能不能徹底放下主導運營商的利益。
始于寬帶接入
寬帶接入曾經是民營資本的天下。
十年前,通信行業之外的資本率先進入這一領域,小網通、長城寬帶、藍波等公司開啟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寬帶圈地運動。但是,這一運動并沒有開花結果。
資本市場的低迷以及主導電信運營商的狙擊,都限制了民營資本的發展。2001年6月,當時的信息產業部發文,在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深圳等13個城市放開寬帶用戶駐地網運營(一般是指用戶終端至用戶網絡接口所包含的機線設備,通常在一個樓房內),允許非基礎電信運營企業進入寬帶用戶駐地網運營市場。
今年11月30日,工信部所發文件正是13個城市駐地網試點的延續。過去11年中,寬帶接入市場滄海桑田,民營資本的主導廠商——長城寬帶,在長城集團和中信集團兩大資本勢力之間輾轉,漸漸式微,最終于2011年底,被鵬博士(600804.SH)收購,而網通則已經被收編入主導運營商體系,藍波等寬帶公司則銷聲匿跡。
從2004年開始,通過推出低價的ADSL包月服務,中國電信和當時的中國網通(后并入中國聯通)開始成為寬帶接入市場的主導者。截至2012年10月,中國電信寬帶用戶為8798萬戶,中國聯通的寬帶用戶為6332萬戶。而在2011年底,長城寬帶的寬帶付費用戶僅為75萬戶。
值得注意的是,三家通信運營商雖然在移動通信業務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但是在寬帶接入領域,歷史形成的南電信、北網通格局延續至今,相互介入不多。因此,對于競爭激烈的移動通信業務而言,寬帶接入業務的收益更為穩定。
寬帶接入市場的穩定回報,吸引了非通信行業的投資者,電力、廣電等行業企業一直希望更大范圍地進入這一領域。2010年7月,“三網融合”試點正式開啟,各地有線網運營商獲得了寬帶接入服務的資質。
今年,工信部的一紙通告,使得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寬帶接入市場成為可能。在工信部下發的通告當中,工信部要求申請企業具備一定的注冊資本、網絡、人員、場地設施等必要條件。有提出接入申請的企業人士認為,相關要求并不太高。
長城寬帶副總裁吳少凡認為,接入牌照的進一步放開對于長城寬帶而言會是一個很大的促進,使其業務不再局限于個別地域。
除了長城寬帶等現有寬帶接入企業,“三網融合”試點開始之后,廣電有線網已經進入寬帶接入服務領域。中國移動也一直希望進入寬帶接入市場的競爭當中,雖然它旗下的中國鐵通具有固網接入牌照(即骨干網),但此前工信部曾經發文,只允許中國移動投資發展TD-SCDMA(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之一)無線寬帶,限制中移動在寬帶領域發力。不過,這一文件今年已經到期。這些企業都可能成為新的寬帶接入市場的競爭者。
新一輪的寬帶接入競爭早已開始,在過去一兩年中,長城寬帶以及其他一些小型的寬帶運營商已經在武漢、西安、重慶等城市給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帶來一定的挑戰。
“這些小運營商的手段更為靈活,通過與各個小區、樓宇直接合作的方式,它們拿下了不少的客戶,讓電信、聯通非常頭疼。”一位華為公司人士透露,“與運營商相比,它們的價格更為優惠,速率更快。”
這種局域市場的競爭,很難帶來寬帶接入市場整體格局的變化。多數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移動和有線網運營商是較為可能挑戰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壟斷格局的角色。
去年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曾遭遇國家發改委的寬帶反壟斷調查,至今沒有結案。
過去一兩年中,中國移動在寬帶接入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光纖基礎設施投資。中國電信集團科技委主任韋樂平曾經透露,2011年,中國移動建設光纖達到4800萬芯公里,而同年,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總計的光纖建設不過4100萬芯公里。
“一方面,中國移動在為移動網絡升級到LTE(Long Term Evolution,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即通常所說的4G)做準備;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在寬帶接入市場有所作為。”韋樂平分析認為。
當下,中國移動繼續通過中國鐵通拓展其固網寬帶接入業務,但是,其管理層也不掩飾對固網接入牌照的渴求。數月之前,中國移動集團董事長奚國華就曾經對外承認,正在申請固網寬帶接入牌照。隨著11月30日工信部相關通告的下發,中國移動集團獲得一張固網接入牌照已無懸念。
雖然與中國移動相比,有線網運營商在寬帶接入領域的作為至今不大,但是在利益的推動下(單位用戶的寬帶接入收益遠高于有線電視的收益),它們勢必要積極投身其中。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