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在中國互聯網活躍了十年。今天想再找一個產品活躍十年,很難了。互聯網產品一波一波的升級換代,但BBS依然活躍在網民灌水頂帖工具之間,每天制造和引導著輿論。在BBS頁面底部,你經常能看到“Powered by Discuz!”,這家公司(北京康盛新創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康盛)在2010年已被騰訊作價6000萬美金收購,成為旗下全資子公司。
而在這被騰訊收購后的兩年里,80后創業旗幟人物、康盛公司的創始人戴志康又在做什么?當時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把公司賣給了騰訊?現在這家公司在騰訊里面做什么業務?
在北京的午后,上地三街一幢寫字樓11層,戴志康對TechWeb表示,“如果能上市或者被收購是一個更好的出路,其實不被騰訊收購也挺好的。”
為什么沒有賣給他的天使投資人周鴻祎?戴志康說到,騰訊和360周鴻祎打的挺厲害,周鴻祎當時在態度上不是很同意,但是投票表決上還是同意由騰訊來收購。他做這個事還是比較有專業性的,他說我們和騰訊打得挺厲害的,360把你收了,我說收了也可以,但是問題是這里面要找到足夠的協同,當時360還沒有去美國上市,主要還是以安全為主,瀏覽器和游戲業務,360的帳號體系與SNS都不是很強,所以當時就沒想到很好的協同方式。“老周也覺的得尊重創業著自己的意愿,最后就同意由騰訊來收購。”戴志康補充到。
我們在被騰訊收購之前一直想做平臺,就在尋找中發現了騰訊,其實騰訊是一個已經建立好的一個大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面的協同之間能共同做的事情比較多,比如說QQ號與SNS打通以后,借助于云計算的能力,能夠把Discuz! 這個產品做得更好,當時的初衷主要是這個。后來被騰訊收購之后,做了云平臺、縱橫搜索、QQ互聯、騰訊分析和Discuz! 聯盟,做了一些原來我們設想了很長時間,但是都沒有做出來的事情。
這兩年里,除了每年的站長大會之外,戴志康的聲音變少了。戴志康對TechWeb舉例說道,其實任何一個小的集體融入到一個大集體之后,都必須要遵循大集體的PR規則,所以小的集體融入到大的集體,大的集體就變成了一個集體,而不是獨立的一個集體。在大集體里面,其實把PR看作一個錦上添花的東西,譬如說雷軍把PR看成是產品的一部分,所以小公司和大公司這一方面是不太一樣的。
巧妙與創新
在戴志康看來,用戶每次想要用你的產品的時候,比別人快一個月得到一個創新的產品,長期以往,自然而然你就得到更多的關注度,和得到用戶的認可,形成口碑口口相傳。市場上70~80%的關注度都是在第一名,只有20~30%的關注度在第二名身上,這里面的80%關注度,第一產品就比第二的產品要好4倍嗎?其實不是。我發現每個消費者的認知度也是這樣的,比如說你產品比別人時間上早出一點,產品質量比別人好一點點,有三個用戶說你的產品好,有兩個用戶說別人的產品好,這個比例是3:2,在市場中的反應和對其他客戶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我們經歷過了一個特別郁悶的時期,我們花半年的時間去做一個什么新東西,然后人家可能兩個月就抄走了,這看起來是不劃算的,你永遠花更大的成本,去做一個東西,然后就抄走了。
我們先連接的QQ帳戶,QQ帳戶后來是全面開放了,競爭對手的產品也連了QQ帳戶,在用戶和消費者的心里就覺得就是你先做的。戴志康說,Discuz! 最開始做了免費使用,競爭對手過了兩三月后才跟進免費策略,所以這晚了一天或者晚三個月,策略跟進得慢一點點,在市場上的響應是完全不一樣的。用戶會覺得Discuz! 是一個好公司,因為它免費給我們用。
其實我這幾年發現了很多這樣的例子,包括我們現在做的微信會員卡,做會員卡也有一些公司也會去抄,去模仿,用戶不覺得那個會員卡是他們先做的,用戶就覺得會員卡就應該是微信做的,其實我都覺得我們做得也不夠好。但是你就發現在用戶心中,他認為會員卡就等于你做的這個產品服務。戴志康總結到,所以我覺得我們跟競爭對手最大的差別,就是總有時間差。這個時間差意味著更大的成本,更多的失措,更不可控的一種風險預期,以及更好的回報。
康盛的站長大會連著舉辦了七屆,每次站長大會都被全國各地的站長擠爆滿會場。戴志康說到,當時我記得,第一次開站長會議的時候,人家說你們還這樣去做市場,還能這么玩,其實你們只是一個軟件,你憑什么把站長組織起來開會呢?我正常思維也是這樣想的,你是做軟件就好好做你的軟件就行了,如果你在市場方面做一些創新,你會發現后面很多人來模仿你的這個模式。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大的市場份額和最肥的那塊肉已經被你吃掉了,我至今仍然認為“巧妙和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北京與廣州
微信商業化以后,康盛跟微信的團隊是怎樣一個配合與合作模式?戴志康說到,反正我個人去廣州比去深圳多很多,基本上每一兩周就要去一次廣州,和微信的張小龍聊一聊、談一談。目前來講,我們幫助微信在O2O商業化領域在做一些事情,屬于這樣的一層關系,并沒有騰訊行政指令,也沒有公司級的安排。比如說你開了一個公司,我開了一個公司,發現有很好的合作點,那就合作。
他透露,目前康盛公司在人員配置方面,一半員工繼續做Discuz! 產品,一半員工做微信O2O商業化拓展業務。戴志康否認了他在騰訊內部二次創業一說法,“要么在這里繼續待著,要么不在這里干,既然在這干,那就得學點東西吧,或者說為這個公司,或者為這個行業創造一點什么東西,就好玩,你會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玩的事情。”我比較喜歡做新的行為,戴志康大聲的笑說出來。
其實你看做O2O也是,O2O整個盤子里面沒有被戰略的市場很多,空白的機會也很多,這一種打法就是大眾點評做什么,我們就試圖做一個更好的大眾點評,或者團購做什么,我們就試圖做一個更好的團購,其實你發現往往事與愿違,你做不好一個更好的大眾點評,你也做不好一個更好的團購,因為你的投入其實還不如人家,人家積累了7、8年,像大眾點評號稱慢公司,他是小火煮著雞湯,今天加點味精你就能做得比他鮮,這不太可能的。
當時我們畫過一個圖,這個圖很簡單就是一個橫軸和縱軸,橫軸是把O2O從小商家到大商家,縱軸是老顧客和新顧客,畫出四個象限來,就是一個田字格。我填這個格,會發現團購和大眾點評做的都是普通商家里面的,小商家里面的新顧客那件事,其實只占了一個格,剩下還有三個格,還沒有占了,你會發現這里面機會很多的,而且這種機會大家都認可了。戴志康說,“你真的做了就能做明白一件事情,說白了也是運氣。”
我們做O2O也是一樣的,我們為什么想做這個東西,就覺得好玩,然后就覺得現在什么也不懂,就是一張白紙,這樣的話團隊學東西學得速度快,不被原來的方式所牽絆。我覺得這是一種蠻有意思的狀態,盡管說他不是一個創業,我們還是把它當做一個創業來看,盡管是在公司內。
大公司與小公司
在大公司下面,就像你打游戲的時候,加血是一個比較容易的事情,你打一個怪物,你打不過它,花兩塊錢加一個血就打過了。但是創業公司就不一樣了,創業公司其實是經常面臨生死的考驗,創業公司經常面臨的是發不發得出工資,交不交得起房租。
無論是在O2O,還是在其他的領域,現在為止都能找到很大量的機會,而這種機會往往是產生下一個偉大的業務,或者說一個偉大公司的一個很好土壤。所以我覺得在大公司里,大公司里有一點好處,當你看到一個機會的時候,你可以很容易去試,就是你不用擔心失敗,反正我就不擔心失敗,我創業的時候還是有點擔心失敗的,在大公司我就不擔心失敗,我看到一個機會,咱們試一試,看看行不行?就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在大公司里面是一個挺好孵化和孕育一些創新的土壤,包括張小龍做微信的時候,其實也是看到了一個機會,也沒有人叫他去,沒有人給他任務和時間表,他就覺得這是機會,然后我就做一做,失敗了就失敗了。大公司給團隊試錯成本其實是蠻高的。現在回過頭來看,微信成功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