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輸血衰竭和營銷數據亢奮的上下夾擊之下,移動開發者們正在透支蘋果iOS生態中最優質的渠道資源。
源自印度的“刷榜生意”:惡化的生態與價值回歸
“現在App Store中國區這排行榜還能看嗎?!”寧先生脫下帽衫,摘了耳機,把iPhone一把扔到了沙發上。在所有調查App下載行為的對象里,已經40歲但仍一身極客范兒的寧瑯是反應最激烈的一個。
原因很簡單,雖然目前他仍供職于北京某著名互聯網企業,但看著移動互聯網行情火熱,他和幾位同事早有了投身其中的念頭。猶豫之間錯過了一年,等到2012年年中下定決心出來之前,研究了一圈產品,邁出去的一只腳又縮了回來。“這已經不是我們開發者做了產品有沒有能力推出去的問題,就算你是普通用戶,整天在排行榜上看到的都是些垃圾,上當幾次也就對它失去信心了,尤其是國產網游。”寧瑯搖頭說。
一般從排行榜遷移到其他渠道去發現App的用戶,大都會選擇一兩家靠譜的應用網站,看排行和專題,可寧瑯做得更極端一些。他會同時觀察幾個差異度較大的應用網站,找到一些共同的推薦,然后再通過大的搜索引擎確立信任度,在蘋果應用雷達等App數據統計工具上手工“審查”。就在最近,他準備將這種方法簡化后貢獻出來,“也有可能我們也來做應用推薦,保證貨真價實”。
可是與寧瑯相比,也有很多開發者持截然相反的觀點。一位本身產品也參與過刷榜的產品經理對記者表示,刷榜行為本身并沒有對錯。“刷榜其實開發者也要掏錢去購買自家產品,并且給予蘋果30%的分成,自掏腰包且符合蘋果商店規則,有什么錯呢?同時刷榜是營銷投入產出比相對比較高的行為,尤其對一些得不到關注的好產品來說,他們手里的資金不多,也很難支持他們做大規模的推廣。”
“當然,我們也反對那些只靠非常極端的刷榜行為獲取用戶的劣質產品,更反對用盜取的信用卡(黑卡)來刷榜的行為。”他補充了一句。
不排斥刷榜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早有人投身刷榜生意中,身材健美的解決網CEO許懷哲就走了這條更“務實”的路線,而且對此并不隱瞞。他一開始也是想要做產品,可研究了推廣之后,趕上蘋果App Store在2012年初的算法調整,“攻克了刷榜的技術難題”,就此開始直接從事刷榜業務。
源自印度的“刷榜生意”
所謂刷榜,一般指的是在蘋果iOS平臺的App Store應用商店中,利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快速獲取銷售量和下載量,并進入應用商店最重要的展示頁——即應用排行榜,由此獲得廣泛的曝光、下載與銷售。
其實在真正的刷榜“業務”興起之前,一款應用新上線,一般其開發者都會邀請自己社交圈的朋友們進行下載和評論,這屬于合情合理的行為。可是很快的,就有人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業機會。
每一臺iPhone和iPad,蘋果都會內置App Store,因為移動設備空間的局限,其中第一層級只有精品推薦、排行榜、Genius(個性化推薦)、搜索和應用更新共5個簡單的分類,尤其是推薦、排行榜和搜索,是用戶獲取應用最主要的渠道。其中,推薦為蘋果公司官方運營,開發者一般只能被動等待“臨幸”,搜索則為用戶主動行為,只有排行榜這一項具備可操作空間。
根據數據公司友盟的數據,到2012年7月時(也是刷榜行為最瘋狂的一段時間),中國iOS設備達到3500萬;App Store每天全球下載量4600萬,國內占20%,即App Store中國區下載量約為1000萬/天。App Store上排名前三的應用,日均新增激活(指用戶下載應用并打開)平均10萬,前100名日均激活3.4萬。
也就是說,不管你是怎么下載的,只要有一款產品能達到相應的量,蘋果就會根據統計數據自動將你排到對應位置。
可是量該如何去沖呢?最笨的方法,當然是注冊大量Apple ID賬號,雇人來不停地手動下載。很快的,有人摸清了蘋果統計數據和記錄排行榜的算法規律,在此之上,開虛擬機和沙盒在一臺電腦上冒充多臺電腦,同時輔以“鼠標精靈”這種半自動化的下載操作,“下載應用”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這也讓沖量刷榜作為一種新興的生意成為可能。
“刷榜這種生意門檻并不高,其實在2009年App Store推出后不久就已經出現了。因為蘋果的種種限制,它注定了是一項很依賴人力成本的工作,只有在人力資源廉價的國家才有可能產生。”有長期關注和研究刷榜行為的業內人士對《商業價值》雜志表示,“中國是在2012年才開始流行刷榜,但它并不是起源于中國,而是在更早之前,由印度一幫做外包的公司發明的。即便在現在刷榜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全球做刷榜業務的也多為印度團隊,只有在中國才是本土公司來做。”
在中國,從2010年開始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火爆,資本大規模進入,催生了一大批獲得風險投資的移動產品。在這些手持現金的產品追求用戶的過程中,各種應用商店、應用推薦、應用點評、應用管理類渠道的價格水漲船高。
2011年下半年開始,一方面是渠道價格高企,另一方面風險投資開始趨于保守,為了發展,開始陸續有移動產品嘗試尋求一些性價比更高的渠道來獲得用戶。就在這時,“刷榜”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移動市場太熱,到2012年年初,刷榜已經開始在移動產品中逐漸流行。蘋果在春節后曾經對App Store算法做過一些調整,可是也就消停了2個月,5月份第二撥刷榜又出現了,到7月份達到白熱化。”
據記者多方獲知的信息,截至2012年12月,在中國區排行榜總榜前列的應用,有約40%正在進行或進行過刷榜行為;其中游戲類應用比例最大,刷榜的產品超過50%。
算算刷榜這筆賬
刷榜公司并不難找,只要留心一下移動產品開發者出沒的各種網站,就能按圖索驥。《商業價值》雜志記者以客戶的身份與3家刷榜公司有過詳談,兩家在深圳,一家在北京,按照均價,目前只是要將App推到App Store排行榜的前25名,價格大約1.5萬元。
當然,刷榜公司更歡迎穩定的合作伙伴,用“刷榜圈”的話來說,“排名刷上去了,不維護能不很快往下掉嗎?”如果你想要讓自己的產品在前25名停留一周,價格是1.1萬/天;簽署一個月的協議,平均每天是9000元。“我們有3個應用,輪著來做,想做更長期一點是多少錢?”“您在哪兒,可以大家一起坐下來繼續詳談,給您做個方案。”刷榜公司的熱情立馬就上來了。
讓開發者們最為心動的,是刷榜有著遠超過傳統投放的投入產出比,而在此背后,則是刷榜公司賺得盆滿缽滿。一般稍微成規模的刷榜團隊大概有二三十人,如果每個月能有5個客戶,一個月的收益就能達到100~200萬元;員工大部分為實習生,每月工資兩三千元,加上硬件和技術投入也才20~30萬元。
那么對他們的“客戶”,那些移動產品來說呢?一位曾擔任多個互聯網公司的渠道負責人為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
正規投放的話,以某個已經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本地生活類電商為例,移動客戶端在廣告聯盟走CPA(即按照用戶激活數量付費),在iOS上已經達到了10塊錢一個用戶的獲取成本——其他產品應該效果更差。如果走CPC(按照廣告點擊付費),Android平臺0.2元/次,iOS上則已經達到了0.5元。以這樣的價格做一個月投放,要保證一般的用戶增長效果,一天2~3萬,一個月動輒需要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推廣費用。
在限時免費的推薦類渠道里,半年前走CPP(按成交付費)已經一般達到7000~8000元/天,鋪滿幾家也要兩三萬,沖榜還沖不上去。一個月200萬預算,也就是換來了幾十萬用戶,還不一定能留住。
可是刷榜呢?只要每天下載量達到3~4萬,就能到達榜單前列,先是沖榜,之后是榜單的“維護”,其實也都是刷榜,每天的成本不過1~2萬。“有一款比較新銳的游戲,每天刷榜大概2萬元的成本,但是它一個月有600萬收入。當然,刷榜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最終人來了能不能留住,還要看游戲品質。”
“對一直絞盡腦汁謀求發展的開發者來說,只要嘗試著投入幾萬塊刷過一次榜后,就很難忘記那種忽然有成千上萬用戶下載產品的火爆感覺。只要在互聯網這個圈子,誰又不會對用戶量、銷售量這些數字著迷的呢?”該人士感嘆道。
據介紹,目前刷榜的主力,主要集中在游戲和想要拿投資做量的產品上。游戲比較好解釋,刷榜、做用戶量、帶來收入、折算投入產出、進行下輪刷榜投入,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商業模型。
根據蘋果應用雷達所提供的數據,很容易看到大量移動游戲在榜單上的非正常波動,以一款名為“世界online”的游戲為例,2012年12月19日,在中國區iPhone游戲排行榜上排名為986位,到12月20日則直接上升到了第11位,總榜第15位。而到12月25日,它又迅速下滑至總榜228位。記者曾在此期間嘗試了該款游戲,結果發現用戶連游戲的服務器都登陸不上去。
而對短期內帶不來收入的移動產品來說,刷榜其實更像是一場冒險。現金就這么多,尋找投資迫在眉睫,可要想得到新的投資,首先需要有漂亮的用戶數據。將現金投入刷榜,得到數據,要么錢花完公司散伙,要么得到了新一輪投資,再拿錢好好看怎么做產品。
“從營銷的角度看,刷榜本質上仍是獲取真實用戶成本的問題,一種正常的商業行為。大家都在刷,成本在不停往上走,可短期來看還有效果,比正規渠道還是好不少。”上述刷過榜的產品經理對記者表示,“你也知道,有些投資商甚至都鼓勵自己投資的產品刷榜。”他透露,國內有一家做應用數據監測和提供移動應用營銷方案的公司,一邊給產品提移動營銷建議,一邊自己就有刷榜團隊,承接各種刷榜業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