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維碼的門檻不高,兩三百萬,幾個月就做出來了。對大公司不是問題。當市場火起來,大家心態是‘我不能沒有啊’,想當然去裝。有些軟件盡管裝機量很大,用戶未必真用得上它的二維碼功能。
● 目前還在二維碼上掙扎的小公司所剩不多,上海翼碼、新大陸靠賣設備撐了下來,已屬稀罕。銀河傳媒、飛普越等知名廠商光景暗淡,瀕臨倒閉。
● 微信的總負責人張小龍已多次提出,搜索框是PC的互聯網入口,二維碼是移動互聯網入口。更多人開始相信,在微信的地盤上,“掃一掃”的潛在價值或許要超過“搖一搖”。
進入2012年,大街上二維碼變得隨處可見。
從戶外廣告到報紙雜志,從企業營銷到個人品牌,二維碼這個“傳統符號”一夜間成為打通線上線下的神奇工具,伴隨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成為“新興玩意”。
2012年10月,騰訊C E O馬化騰在移動開發者大會上一句“二維碼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入口”,昭示著互聯網界的大佬們已經加快腳步,跑馬圈地,迅速分食蛋糕。支付寶無線事業部總經理許吉更預測,二維碼應用將在2013年迎來井噴期。
二維碼市場從早年的藍海變為紅海,二維碼已是移動互聯“標配”。參與者不僅有微信、大眾點評、支付寶,淘寶、1號店等電商也加入了瓜分,甚至Q Q瀏覽器、360手機衛士、U C Web等都有此功能。隨著巨頭加入競爭,市場先驅者、小公司紛紛“出局”,不少歷經市場培育期才剛見曙光的中小型二維碼企業,卻只能轉身成為解決方案提供商,以保一席之地。
中小型二維碼企業生存空間被擠壓
二維碼起源于日本,是一種記錄數據符號信息的黑白相間圖形,具有儲存量大、追蹤性高、成本便宜等特性。二維碼并不是一種新技術,但利用智能手機的攝像頭識別功能,將印刷在報紙雜志、戶外廣告等多種載體的二維碼輸入手機,從而使地理位置、線上線下、人和移動設備等信息交集,卻讓二維碼成為與移動互聯網最適配的工具之一。
2012年,隨著騰訊、阿里巴巴、1號店等互聯網巨頭的介入,二維碼行業更是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發展期。
根據馬化騰的設想,微信是騰訊第一個完全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平臺。截至目前,微信已經完成了兩個任務:一是設計了基于A PP之間的A PI,可以跟微信的A PP進行互動、整合,能夠互相呼叫和跳轉;第二是做了二維碼,可以和其他線下的商家、內容源做整合。推出之后,包括微信的公眾賬號,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員。
業內人士認為,在二維碼還是一片藍海時,早期創業者奮勇跳入,并曾享受80%的市場獨大。而到今天,騰訊、阿里等巨頭入駐后,這批創業者可能迅速被擠下擂臺,使得二維碼成為一個“高危”行業。
而巨頭們正在運營細節上強勢介入,微信相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微信會員卡覆蓋面涉獵餐飲、商城、K T V、電影院、服裝、快消品、化妝品、超市、酒店、實物電商等生活服務全領域。與傳統行業相比,微信會員卡5月上線至今,北上廣深成五市微信會員卡累計使用量近千萬次,微信會員卡以每秒鐘4張的速度在發放。
和微信將“二維碼”作為電子會員卡的核心部分不同,已經植根于該項服務多年的大眾點評網,目前卻只是將“二維碼”作為一種補充手段。
大眾點評網的內部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大眾點評網已經累積了數量龐大的線下資源,用戶在平臺上就能迅速找到合適的電子優惠券,線下的二維碼展示目前只是作為移動端的一種補充,并沒有成為獨立的業務。“歸根結底還是O 2O的業務,對二維碼要投入多大的資源布局,目前還在觀察中。”
二維碼無法作為獨立產業
馬化騰在今年10月舉行的互動開發者大會上表示:“二維碼本身不具備完全獨立的產業,但它們是產業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未來二維碼也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重要入口。”
資深電商與互聯網分析師王剛告訴南都記者,二維碼只是個基礎,它本身并不成為獨立的產業。“二維碼掃碼功能將成為手機生活類應用的一個標配,但它只是O 2O產業鏈的一部分,其背后的應用研發能力以及線下資源的整合能力才是核心。”
而這些,都并非中小型二維碼企業的優勢。
業內知名的二維碼企業靈動快拍,最開始定位為一家研發二維碼自動識別技術為主的移動互聯網公司,2012年4月底靈動快拍獲得來自達晨創投2000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
在最開始的布局里,靈動快拍的計劃是先做用戶,再做工具平臺,平臺搭建起來就能實現價值最大化。
但現在看來,平臺化的道路,仍然是大企業的天下。據接近靈動快拍的人士透露,目前靈動快拍已經進入戰略轉型,注重技術后端服務,轉型定位服務企業用戶,提供二維碼技術和推廣服務,尋求新的商業模式。
同樣專注于技術服務的還有支付寶。在日前宣布推出的自定義二維碼收款業務中,所有支付寶用戶均可領取“向我付款”的二維碼,該業務既可以綁定企業賬戶,也可以綁定個人賬戶,支付寶方面負責人表示,推出這項業務就是為了讓中小商戶和個人都能更方便地用支付寶進行二維碼收款。
易觀國際分析師劉鵬認為,移動電商生態體系逐漸成熟,用戶支付習慣逐漸養成,二維碼這個O 2O市場重要平臺的商業價值將逐漸凸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