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涉足小額貸款,網絡與金融相結合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銀行在網上開店、保險企業開通網絡頻道、p2p網絡借貸平臺也已不是新鮮事。
2010年6月,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成立,截至2012年9月貸款規模已超260億,新年伊始又推出“三天無理由退息”貸款政策;2012年11月,京東攜手中國銀行推出“供應鏈金融服務”;重慶蘇寧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也正式獲得營業執照。此外,慧聰等電商企業則采用與銀行合作的方式來提供金融服務,電商將企業運營的平臺數據轉化為銀行認可的信用額度,銀行依此來進行貸款。
金融為何成為電商的必爭之地?
數據透明是電商涉足金融的先天優勢
高成本、高風險、低收益讓銀行對小微企業拒之門外,在中國發展微金融事業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根據阿里金融公開數據顯示,阿里小貸最新客戶數為20萬人,平均每戶貸款余額為6.1萬元。今年6月,客戶數還只有13萬人,不到半年已經增長逾53%。
對此電商分析師李成東表示,電商做供應鏈金融是為了滿足平臺商家的資金需求,既可以把商家捆綁在自己的電商平臺上,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商家。金融服務也成為電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鷹表示,國外至少在目前還很少見到電商企業涉足金融領域,尤其是成批進入,現在有好的機遇,如果能做好,那么很有可能會引領世界。
“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蘇寧,它們做小微企業信貸相對于銀行而言最核心的優勢就在于信息系統的完善”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微博)也表示。阿里信貸目前主要是以自有資金針對其會員提供服務。這些會員以往的交易情況、現金流、都可以在阿里巴巴平臺上有跡可循,甚至阿里可以通過其平臺上的其他同行業企業的經營狀況,判斷其能否持續盈利。這為阿里巴巴是否為其提供貸款提供了依據。“有了這些數據,阿里巴巴甚至可以自動設置一個貸款評分表。你只要在我的平臺上有交易記錄,那么我可以自動給你打分。看你是否有資格讓我為你提供貸款。”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曉山表示。
劉強東:金融業務是互聯網上最后一個“寶藏”
2012年11月27日,京東與中國銀行合作,推出了“供應鏈金融服務”。簡單的說,京東將扮演類似于中介的角色:供應商憑借其在京東的訂單、入庫單等向京東提出融資申請,核準后遞交銀行,再由銀行給予放款。
京東CEO劉強東也在2013年的新年獻詞當中明確表示,“以技術為驅動的數據金融業務”將成為京東未來20年奮斗的目標之一,2014年,京東也將組建京東商城的金融公司。2012年,京東收購了網銀在線,將從在線支付著手切入金融服務。劉強東說,“互聯網金融業務”是繼游戲、咨詢、搜索之后,互聯網上最后一個“寶藏”。
馬云:平臺+金融+數據描繪阿里“藍圖”
馬云曾在網商大會上呼吁:銀行全力支持中小企業,但是銀行有自己的難處,誰沒有難處,它們的模式很難讓它們真正的去服務好網商、服務好中小企業, 所以阿里準備在這里全面挺進,不是因為我們想掙更多的錢,而是我們覺得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用互聯網的思想和互聯網的技術去支撐整個社會未來金融體系的重建。在這個金融體系里面,我們不需要抵押,我們需要信用;不需要關系,需要信用,我們不需要你掙多少錢,我們需要你踏踏實實的為客戶服務。兩年的試驗告 訴我們,幾百名員工,完成了給十五萬家企業貸款,平均每家企業貸到的款是4.7萬人民幣,這只是剛剛開始,我們將會用最好的技術、評價信用,讓在座以及無數網商群體們能得到金融服務。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說阿里金融剛剛出現的時候,人們大多還只是將目光集中于“創新”二字上,那么京東、蘇寧的陸續起身,則讓“平臺+金融+數據”的模式被扣上了讓銀行害怕的帽子。
但互聯網公司來做金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金融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對數據安全、金融安全的要求性都比較高。
電子商務觀察員魯振旺表示:互聯網金融不是那么容易的,大數據也非等同于信用機制,還是有風險,銀行小額貸款的優勢是終端有人,可以上門查看,可以抵押,線上只能靠倉單或貨物抵押貸款,更保險,貸款的潛在力量太小,阿里金融基于信用就將幾十億放貸出去,是因為體量巨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