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網Cye.com.cn】2月20日下午,三臺縣永明鎮,廖彬走在去合作社的路上,短短5分鐘的路程,好幾個年輕人和他打招呼,“廖哥,我也想加入你們的合作社。”
邊走,廖彬邊琢磨一個新動向:往年此時,鎮上年輕人都已經外出打工,今年街上的年輕面孔卻越來越多。最近半個月,他收到了48份入社申請,大部分來自外出歸來的年輕人。
農民工為啥返鄉,如何創業?為此,記者走訪了幾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聽聽他們的真實聲音。
本報記者 吳璟 祖明遠
返鄉,基于環境和機遇到了
地點:三臺縣永明鎮
2011年,廖彬結束了4年的務工生涯,回到永明鎮創辦生豬合作社。當時,他寫了封3000字的公開信,許諾了很多好處,最后也只召集到12戶。“現在有機遇,有環境。”在廖彬看來,三臺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農畜產品加工鏈條比較完善,近幾年的新農村建設使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大為改觀。沿著合作社門前的柏油路,30分鐘就可以到達飼料廠和屠宰場。“有個5萬元,再貸上5萬元創業返鄉貸款,就可以搞起來。人多了,也容易形成規模優勢。”
靠著這幾年生豬行業的大好形勢,合作社發展越來越紅火:通過集中采購飼料,每噸可以便宜200元,僅2012年就為社員節省了12萬元。此外,廖彬靠著打工時的人脈與雙匯肉聯廠達成合作,每年上門收購合作社的生豬,解決了養殖戶的后顧之憂。
合作社的成功,也吸引了更多渴望還鄉的“候鳥”。“以前主要怕風險,現在有合作社撐腰,去年4個月就賺了打工一年的錢。”曾在山西打工10年的龔容山,如今對養豬頭頭是道,2012年,他家養豬收入7萬元。
兩年時間,合作社正式成員已經達132戶。現在永明鎮6公里的環形路周邊,集中了40家生豬養殖戶,占全鎮大半份額,其中至少五分之一是這兩年間由返鄉人員創辦的。
創業,不懼怕失敗
地點:安縣秀水鎮
這幾天,安縣秀水鎮的顏登鑫忙著解決公司的資金難題。這是顏登鑫的第三次創業,此前兩次,都沒有成功。
只有初中文化的顏登鑫曾在寧波打工8年,從事機械維修。2010年6月回到老家,跟幾個朋友合資,投資70多萬元成立了綿陽市精悅機械有限公司,與綿陽六合機械制造企業合作,專做汽配產品。“那時我們把寶都押在六合上,與下游企業對接較少,完全模仿沿海企業現代化管理模式,結果成本虛高,資源有效利用率卻不足20%。開工3個月,虧損達30萬。”結果六合訂單銳減,公司雪上加霜。
從一個普通農民工變為企業管理者,顏登鑫才猛然發覺,自己欠缺的東西太多。“銷售渠道、利潤空間、財務管理,都不懂。”2011年4月,公司瀕臨破產。
今年春節,顏登鑫決定繼續把公司做起來。總結此前經歷,顏登鑫坦言:“失敗,是因為很多事情不懂。”不懂市場,所以訂單渠道單一,產業鏈條不健全;不懂政策,所以連政府扶持資金和項目都沒嘗試爭取;不懂管理,純粹模仿大公司模式,成本虛高。“第三次創業,要總結教訓,揚長避短。”
貸款,不要抵押只要有項目
地點:江油市九嶺鎮
“春節上班之后,幾乎每天都有農民工來辦貸款。”2月21日,江油農信社九嶺分社負責人楊必武透露:這些貸款農民工多為創業之需。
2月14日,利用春節農民工返鄉之際,江油農信社專門開展了“助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小額貸款送上門”金融服務活動,不需要抵押,只要有項目,并通過前期考察,就能獲得3萬至5萬元的小額貸款。
這一消息讓不少人興奮不已。“我今年準備種大棚蔬菜,目前已籌到了10萬元,能不能貸3萬元給我買種苗?”“我準備回鄉跑運輸,但買車的錢還差些,能貸多少?”在九嶺鎮景云村3組,楊必武的到來,引起一陣騷動。
“有了資金支持,不少返鄉農民工可以選擇在家創業。”據統計,目前江油返鄉農民工獲得農信社創業貸款1742筆、3382萬元,達成意向貸款1.2億元,在工業、建筑、餐飲、種植、養殖等領域掀起創業熱。
據楊必武介紹,除了個人信用貸款外,前幾年,農信社還針對農民工創業,開設了農戶聯保貸款服務,由3-7人組成聯保小組申請貸款。但至今采用率很低。“農民工的信用觀念還較弱,責任意識比較淡薄。”楊必武建議:應加強農民工創業者的培訓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