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到2005年淘寶與eBay爭奪激烈,因為當時電商平臺運營基本上只有這么兩家,雙方短兵相接,一方靠大型網站流量做支撐,另一方拉攏中小網站暗渡陳倉,但沒有出現叫板罵街,以及在網絡上粗口相向的現象,這一點和近期B2C網站相互對罵,至少在格調上高出一截。
還有必要提到的是,淘寶、eBay之爭,淘寶使用免費模式贏得了市場,贏得了戰役,但免費模式帶來的一個頑癥就是商品展現的高度重復,在eBay模式下,因為要繳付listing fee,即商品的展示費,商家對于上傳什么商品是要謹慎決定的,在淘寶模式下,商家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商品重復上傳,盡可能多的上傳,從而試圖提高自己的爆光機會,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商品展示庫里有海量的垃圾。
近期淘寶對外宣稱自己有10億個listing商品,這實在不是一個光彩的數字,我沒有統計過可能銷售的數量有多少,但我估摸著也就是幾百萬種,最多千萬種,這里面已經把類似新西蘭沙子、泰國椰子殼這類的邊緣取巧的東西也計算在內,那么十億種商品從哪里來?答案是每個中國成年人都把自己的頭發算成一種商品上傳到淘寶服務器上湊數!(開句玩笑)。
在淘寶時我幾次提到這個問題,有同事回答說這個很容易啊,就是增加幾臺服務器的事。不是的,問題不在這里。大量重復上傳,大量沒有銷售機會的占位式listing,導致的結果是顧客很難找到商品,或者每次購買花費太多時間,還有就是商家無形中被迫花更多的錢買流量,因為在茫茫商品海洋里,通過自身的listing,你可能被排到第六十五頁,永遠沒有展示給潛在顧客的機會。
我知道國內平臺模式電商,基本上都采用免費開店免費上傳商品來吸引商家,在這樣的引導下,商家為了提升自己被瀏覽點擊的機會,自然就會重復上傳同一款商品。據我所知,不少平臺的在線商品,每月有過被點擊記錄的不超過總在線商品數的5%,95%的商品連一次爆光的機會都沒有,雖然我手上沒有淘寶網在這方面的數據,但我們可以從下面的搜索情形看出一個大概(這是2013年1月份的數字)。
iPhone 手機殼 180萬種在線商品
連衣裙夏裝 600萬種在線商品
嬰兒奶粉 12.8萬種在線商品
運動鞋(女款 )168萬種在線商品
我們無法想象市場里存在168萬種運動女鞋,近13萬種嬰兒奶粉,大量的商品在免費模式驅動下被無休止地重復上傳,導致的是無數用戶的寶貴時間的浪費和賣家為了爭奪展示機會而不惜花錢買直通車的流量。
這就讓我想起很多年前(一晃三十多年了,想想就在眼前)在廈門大學讀書時,那時候正是“科學的春天”學習之風盛行,同學們對于讀書都如饑似渴,晚自習最好的地點是廈大的閱覽室,那時閱覽室是有嚴格時間限制的,記得晚自習開放時間是6:00~9:30,晚上6:00一到,第一波蜂涌進門的同學們不約而同的都要用自己的書包、外衣、課本多占幾個座位,以分給自己認識的不能及時趕到的同班或同宿舍的同學,如果你6:10進入閱覽室,那一定找不到位置,雖然一眼看過去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座位上坐著人,但所有的位子都被書包、衣帽占領了。熟悉個中道道的同學知道,你如果錯過了6:00開門這一波,那就干脆晚一點,等到7:00左右再來,通常衣服也撤走了,位子又空出來了。三十年后,我在淘寶再次看到這種現象被進一步放大Cye.com.cn。
據eBay中國前身易趣網的創始人說,他們在其網站收listing費,主要不是為了收入,是為了防止免費模式下商品的過分重復上傳。但收費限制顯然抵不過免費listing的銳利。
是否可以在不設收費機制的前提下有效防止大量的重復銷售呢?
這個問題在我日后負責組建淘寶商城時琢磨了很久,因為我實在痛恨這種沒有效率的重復listing,這就像你到農貿市場買蘋果,一眼望去幾十攤賣蘋果的,各自的價格、品質、服務甚至斤兩都互不相同,作為一個消費者,傷神費勁不講,除非你是一個水果專家,否則根本無法判斷哪一家蘋果攤販性價比最高,超市自營的水果部門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它通過自身采購部門的專業挑選,最后把最具代表性的兩三種蘋果陳列出來,省略了你作為用戶“瞎子摸象”般的無緒。所以在淘寶商城籌備期間,我們決定用1+3的模式來替代淘寶集市無休止的重復陳列。就是說每一種商品,最多允許品牌所有者(1個)和授權經銷商(3個)經營,更多的人想進來怎么辦?競爭。用價格、服務等標準去篩選,把最優經營者的商品推出來給顧客,這樣不僅保證了商家的展示機會,減少了買家無謂的時間浪費,也使淘寶商城從一開始就具有了品牌導向的特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