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問者:浙江大乘擔保總裁薛靖中
問題:夏天來了,然而中國的金融系統卻似乎一夜入秋,甚至冬意陣陣,6月24日滬指跌破2000點,近200股跌停。查看國內外大家的分析,發現環境愈發詭異莫測。你對當前金融和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是什么?如果冬天來了,你和你的企業準備怎樣應對?請大家提供一些壓箱底兒的參考!
部分答案:
1、德意志銀行亞太區投資銀行執行主席蔡洪平:
從短缺經濟到過剩經濟,當代國人對過剩經濟的認識完全不足。又由于過去中國政府用調控"屏蔽"了和世界經濟周期的連動,這使得不少當代中國企業人還要付血本才能真正明白。建議討論《過剩經濟學》,這樣會容易解讀本月和未來一階段的市場和政策。
2、易象設計公司總經理毛紅有:
金融行業收入排行、盈利排行一度排進前一、前二。一位行長與我談到說,“我們現在是暴利,根本談不上團隊競爭力,讓我們的這些經理去花旗,幾乎沒有人能被錄用!”這說明兩點:1、無序競爭:這個行業已經像當年的溫州鞋廠,只要有鞋賣就發財,無所謂管理、品牌…姓公的、姓私的都進入行業,但還只要有錢放貸就有人要。2、行業過剩已全面形成,全國金融機構之多,簡直每個縣一家銀行,次級、民營金融機構更多,洗牌正在倒計時。對于行業的優秀者,這種大浪淘沙是好事。
3、北京瀟月非凡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瀟月:
長跑運動員人到中年,很多人希望他仍然和過去一樣跑得快。給他打嗎啡、興奮劑,然而,他再也沒有跑起來。這就叫“中國經濟”。中國官方常以中國經濟這樣的快速增長方式而竊喜,但經濟發展的規律是無情和無法copy的,一味地追求GDP,法律滯后、政策法規也在“摸著石頭過河”、死搬硬套外國的發展模式,導致今天這樣的經濟局面其實并不為怪。是否“泡沫”不得而定?但至少已離泡沫形成不遠了。如今在泡沫中加點“酸”有何不好?鑒于此,我們發展中的中小企業,應當做好基礎夯實,遠離風險,扎實自主品牌創新建設,“抱團取暖”并非行之無效之路!
4、杭州尚維科技總裁桑圣宇:
危機即是機會,行業本身沒錯,但在經濟亂世中做到:頭腦清醒,決策慎重,不貪多但求穩,不貪贏但求風險最小,同時要堅持自己最熟悉的行業和市場,在危機中找到機會,如果你找到的是別看不到的就贏了,08年的經濟危機對我們當時來講就是個機遇,關鍵是要有準備,機會是要給有準備的人,做企業要有天天可能過冬,如履薄冰的意識和思想,相信可以渡過難關,也希望島上的企業能抱團取暖,而不是僅僅口號取暖。我聽過一集《冬吳相對論》,探討為什么夏至來了,其實從這天開始太陽照北?半球就越來越短了,而我們卻感受到剛好相反,覺得夏天才剛剛開始,這就是我們看到什么最火最繁榮時其實他已經開始衰了,而春天來前的冬天最冷也是相同的道理,所以我堅信機會來了,只是機會在哪的問題。
5、上海從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鄭瑩:
從股市的觀點來看的話,目前就資金面而言,情況還是很復雜的,主要是過去的很多舊賬都需要清理,這個過程很艱難,也很痛苦,因此后一階段的情況不容盲目樂觀。股票基金,甚至債券基金的風險都是比較大的,沒有對沖的情況下,降低倉位是比較明智的方案。目前持有一定比率的現金,多看少動比較好。
6、信諾傳播董事長兼總裁曹秀華:
07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還是有沖擊的,我們自身也有一些觀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同領域的影響是:第一,我們服務的行業中IT業、制造業和金融行業受的沖擊最大,第二,健康及品質生活領域的巿場不降反升。其次,對于我們傳播自身行業,那些服務單一市場的公司比較慘,有關門的,有大幅度裁員縮編降薪的。我們算是幸運的,因為我們一直是策略是多領域發展,一可以平衡風險,二可以借鑒分享不同領域的經驗給到客戶。所以那段時間,我們沒裁一個員工也沒降一分錢工資,大家緊縮日常開支一段時間后市場就開始恢復了。對于互聯網和大數據,我個人的觀點是它們會改變人們的溝通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并不是我們唯一的救命稻草,我們要學會運用和利用,但本質還是在人本身,如何使人們生活得更好,如何幫助人與人之間建立更美好的關系是做產品和服務的企業需要關心的核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