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高爾夫都被人們視為貴族運動。打球的費用非常高,一張普通個人高爾夫球場的會籍卡,動不動就要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除此之外還要收取年費等等。不過,近幾年,隨著國內球場的增多,高爾夫入會會籍的價格一路跳水,銷售慘淡。
在上海青浦區的一家高爾夫球場,記者看到,雖然會籍專區擺放在大堂最醒目的位置,但是前來詢問的人寥寥無幾,看到記者走近,銷售員非常熱情地迎了上來,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了球場的會籍。 這位銷售人員說,現在的會籍售價比半年前降了3成,正是買入的好時機。但是當記者表示堅持要買一手會籍時,這位銷售人員說,一手會籍的價格只是個標價,用起來和二手會籍是一樣的。
記者走訪了三家高爾夫球場,得到的都是只銷售二手會籍的答復。但是記者在這些高爾夫球場的官網上看到,一手會籍依然顯示在售,二手會籍的價格只有門市價的三分之一。
記者多方打聽了解到,高昂的會籍價格早已無人問津,球場又不愿承認跌價的事實,索性將低價出售的會籍,全部統稱為二手會籍。記者從球場周邊的高爾夫用品商店了解到,原本他們也經營過會籍代理,但是這幾年來,他們很難賣出會籍。
投資會籍十年未升值 球友大呼后悔
不少球場在銷售會籍時都夸下這樣的海口,說會員除了可以享受優先訂場的資格和vip服務外,會籍也具有長期的投資價值,可以繼承給子女,可謂是一勞永逸。而記者了解到的事實卻并非如此,上海除了少數幾個球場會籍價格堅挺以外,其他的都遭遇價格跳水,當年高價購買了會籍的球友也大呼不值。
李先生打高爾夫球近二十年,幾乎每周都要下場打一次球,2001年,他花兩萬五千美金買了上海一個球場的會籍資格,折合人民幣大約是二十一萬,而且為了保留會籍資格,他還要每年交一萬元的會費,可惜十年下來,會籍投資非但沒有成功,反倒虧了不少。李先生告訴記者,當時購買會籍的時候,上海幾個球場的價格都差不多,基本都在15到20萬之間,但是現在,很多球場的會籍都跌價了,而且球場為了維持運營接待了太多散客,無法保障會員的服務,經常會出現訂不到場的情況,花大價錢購買的會籍資格實在是成了雞肋。
除了會籍貶值以外,會籍的轉讓成本也很高。目前國內高爾夫球場土地的使用年限是30年到50年,而上海最早的球場經營已經超過23年,雖然不少球場在推銷會籍時都聲稱可以繼承和轉讓,但是轉讓時,球場卻要收取門市價10%的轉讓費,會籍權益也不受法律的保護。
球場成本每年過千萬 會籍收入難填平
除了球場數量的增加,加大了球場間的競爭,導致會籍銷售困難以外,高昂的運營成本,也成了高爾夫球場難以堅持走會員制道路的重要原因,球場一旦對非會員開放,便意味著會員服務質量的下降。過去高爾夫球場大多是會員制的,不接待散客,一個十八洞的球場,理論上最高只能賣800張左右的會籍卡,但是如今隨著營運成本越來越高,有限的會員消費已經無法覆蓋球場的成本,單是高爾夫球場每天的灑水量就達到兩千噸,每年僅水費一項就要20多萬元。
上海某體育咨詢公司總經理李晶說,中國人現在打球的基數并不是非常多的,除了周末所有球場都爆滿,平日上海沒有一個球場可以拍著胸脯說我們每天都是爆滿的 。
球場的會籍使用無一例外規定,會員每年要交付一萬元左右的會員費,而且每場球要支付300元左右的擊球費,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會員以20萬元購買到一個30年的會籍,他必須平均每月下場兩次,才能體現出會籍的價值。一方面是成本上漲、場地利用率低,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銀行和車商為了維護客戶資源,紛紛舉辦球賽和優惠打球的活動,這些都導致球友與球場會籍的關聯度越來越低,不少高爾夫球場只能選擇與中介機構合作,來提高球場的平日利用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